logo
“十五五”医药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北京 • 普华有策
product
“十五五”医药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YY255
发布机构普华有策
报告格式纸质版/电子版
付款方式对公/微信/支付宝/银联支付
交付方式Email/微信/快递
售后服务一年数据更新服务
详情咨询

公司客服:010-89218002

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

张老师:18610339331

邮件订购puhua_policy@126.com;13911702652@139.com

医药黄金十年:创新出海,ADC、GLP-1领衔,国产药企全球崛起

1.医药行业定义与发展历程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医药行业属于“生物产业”中的“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主要指利用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产药物,包括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细胞治疗产品等。本报告聚焦于以生物药和创新化学药为核心的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医药行业产业链分析

医药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科研仪器、原材料(如高质量抗原、细胞株、高纯度化学中间体)和生产耗材。近年来,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但在部分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CRO/CDMO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小型Biotech提供了关键的研发与生产支持,提升了行业整体效率。

行业中游是各类制药企业,呈现分层竞争格局。跨国药企(MNCs)凭借深厚积累主导市场;大型本土药企加速向创新转型;而众多Biotech企业则成为源头创新的主力军,通过授权合作(BD)实现价值。

行业下游是终端销售与支付环节。中国市场以公立医院为主渠道,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是创新药放量的关键催化剂。随着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患者支付能力的提升,多元化的支付体系正在形成,为高价值创新药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医药行业竞争格局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跨国巨头、本土龙头、创新Biotech”三足鼎立的态势。跨国药企如默沙东、诺和诺德等,凭借其全球领先的重磅产品和强大的学术推广能力,在市场份额上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专利悬崖的到来,它们正积极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BD(如引进中国创新药)来丰富管线。

国内头部药企如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已完成原始积累,正全力向创新转型,利用其成熟的销售体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自研创新药上市并寻求出海。与此同时,一批以信达生物、康方生物、荣昌生物等为代表的Biotech公司,在ADC、双抗、IO等前沿技术领域展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其产品数据优异,通过与国际大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不仅获得了丰厚的资金回报,更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中国创新的品牌。

竞争焦点已从过去的仿制药价格战,全面转向了前沿靶点布局、临床开发速度、差异化创新能力和全球化商业运营的综合比拼。在肿瘤、自免、代谢等核心领域,拥有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潜力的产品将成为未来市场格局的重塑者。

4.医药行业发展主要驱动因素

(1)国家战略与政策的系统支持

在国内,“健康中国2030” 及后续的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药监部门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全流程的加速创新药上市机制。同时,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谈判与续约规则优化,虽然带来价格压力,但极大提高了创新药的可及性,为产品快速放量提供了关键通道。相关部门还在探索建立创新药目录、鼓励商业保险等多元支付机制,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

医药行业产业政策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人才、供应链与临床需求的坚实基础

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拥有显著的工程师红利和人才优势,大批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归国,构成了创新的基石。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高效的CRO/CDMO(研发与生产外包)产业链,为创新提供了研发效率和成本优势。在需求侧,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居民健康意识与支付能力的提升,共同构成了医药市场长期增长的坚实基底。

(3)技术热点的快速迭代与拓展

这是行业最核心的驱动力。中国药企已从早期的Fast-follower转变为Innovator,在ADC、双抗/多抗、细胞基因治疗(CGT)、小核酸药物等下一代技术平台上布局早、进展快。当前,创新热点正从单一的ADC领域,快速向双抗/多抗、小分子药物等更前沿、更多元的领域迁移和拓展,并开始挑战作用机制更复杂的全球首创药物(First-in-class)。这种持续且快速的技术迭代,不断创造出更优的疗效或全新的治疗模式,是推动市场增长的不竭源泉。

(4)AI赋能研发效率的实质性突破

人工智能(AI) 正深度融入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设计全流程,有望将传统长达15年的研发周期大幅压缩,并显著降低研发成本。AI通过精准预测靶点、优化分子设计和患者分层,正在从根本上重塑药物研发的底层逻辑和经济模型,将其从一项高风险的“冒险”转变为更精准、高效、可预测的现代化工业流程,极大地释放了行业的创新潜能。

(5)资本市场与国际化的强力助推

科创板、港交所18A章等资本市场的改革,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宝贵的融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出海” 已成为行业共识和发展必选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全球价值日益凸显,License-out交易在频次和金额上屡创新高。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现金流,更标志着中国医药创新正在深度融入全球研发体系,从“中国新”迈向“全球新”,彻底打开了产品的天花板市值。

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十五五”医药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全面剖析了全球及中国医药行业。报告显示,行业正处创新驱动的高景气周期,全球及中国交易金额与数量激增,中国已成为全球BD市场的重要力量。通过对肿瘤、免疫、代谢、CNS四大核心治疗领域的技术趋势、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的深度扫描,指出以ADC、双抗、GLP-1、二代IO为代表的技术是当前发展核心。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从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应用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并梳理了“十四五”以来的关键产业政策。最后,报告明确了行业由技术创新与未满足临床需求驱动的增长逻辑,展望了未来前景与机遇,并提示了投资策略与相关风险,为全面理解行业动态提供系统框架。

目录

第1章 行业概述

1.1 全球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1.1.1 全球医药交易趋势分析

1.1.1.1 交易数量与金额增长

1.1.1.2 首付款变化及影响因素

1.1.2 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及结构

1.1.2.1 销售额前100大药分布

1.1.2.2 专利到期情况与市场影响

1.2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1.2.1 中国医药交易趋势分析

1.2.1.1 交易数量与金额增长

1.2.1.2 全球占比及地位提升

1.2.2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及结构

1.2.2.1 总体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1.2.2.2 出海BD趋势与典型案例

1.3 行业特征总结

1.3.1 高研发与技术驱动特征

1.3.2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1.3.3 全球化与本地化并存

第2章 市场供需分析

2.1 供给分析

2.1.1 全球医药供给情况

2.1.1.1 创新药管线供给趋势

2.1.1.2 仿制药与专利药供给结构

2.1.2 中国医药供给情况

2.1.2.1 本土创新药供给增长

2.1.2.2 原料药与制剂产能分析

2.2 需求分析

2.2.1 全球医药需求驱动因素

2.2.1.1 疾病负担与人口老龄化

2.2.1.2 新技术应用与患者需求升级

2.2.2 中国医药需求驱动因素

2.2.2.1 医保覆盖与支付能力提升

2.2.2.2 基层医疗与消费升级

2.3 供需平衡与趋势预测

2.3.1 全球供需缺口与机会领域

2.3.2 中国供需结构优化方向

第3章 市场规模与区域结构

3.1 全球医药市场规模

3.1.1 总体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3.1.1.1 按疾病领域细分规模

3.1.1.2 按产品类型细分规模

3.1.2 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3.1.2.1 北美市场

3.1.2.2 欧洲市场

3.1.2.3 亚太市场

3.1.2.4 其他新兴市场

3.2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

3.2.1 总体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3.2.1.1 按疾病领域细分规模

3.2.1.2 按区域细分规模(华东、华南等)

3.2.2 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位

3.2.2.1 出海交易贡献度

3.2.2.2 创新药出口与进口替代

3.3 市场集中度分析

3.3.1 全球市场集中度(CR5/CR10)

3.3.1.1 主要企业市场份额

3.3.1.2 并购与BD对集中度的影响

3.3.2 中国市场集中度

3.3.2.1 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对比

3.3.2.2 政策对市场集中度的调节

第4章 产业政策与规划

4.1 全球医药政策环境

4.1.1 国际监管协调机制(如ICH)

4.1.2 主要国家政策导向(美国FDA、欧盟EMA)

4.2 中国医药产业政策

4.2.1 国家层面政策

4.2.1.1 “健康中国2030”规划

4.2.1.2 创新药审评审批加速

4.2.1.3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4.2.2 地方层面政策

4.2.2.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

4.2.2.2 出海BD补贴与激励

4.3 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4.3.1 政策红利与市场机会

4.3.2 政策风险与合规挑战

第5章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5.1 关键技术领域分析

5.1.1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技术

5.1.1.1 技术原理与进展

5.1.1.2 主要企业与管线

5.1.2 双抗/多抗技术

5.1.2.1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5.1.2.2 临床进展与商业化

5.1.3 二代IO(免疫肿瘤)技术

5.1.3.1 PD-1双抗/三抗技术

5.1.3.2 替代PD-1单抗的潜力

5.1.4 GLP-1相关技术

5.1.4.1 心血管及代谢领域应用

5.1.4.2 小分子口服与减重创新

5.1.5 其他前沿技术

5.1.5.1 TCE(T细胞衔接器)疗法

5.1.5.2 通用型/体内CAR-T技术

5.1.5.3 基因治疗与小核酸技术

5.2 技术驱动因素

5.2.1 研发投入与资本支持

5.2.2 跨学科技术融合

5.2.3 临床需求升级

5.3 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第6章 竞争格局与重点企业分析

6.1 全球竞争格局

6.1.1 主要玩家及市场份额

6.1.1.1 跨国药企(MNC)地位分析

6.1.1.2 新兴Biotech企业崛起

6.1.2 企业BD活动分析

6.1.2.1 大交易案例与战略意图

6.1.2.2 合作模式与风险共担

6.2 中国竞争格局

6.2.1 重点企业介绍与占有率

6.2.1.1 三生制药

6.2.1.2 信达生物

6.2.1.3 康方生物

6.2.1.4 荣昌生物

6.2.1.5 华润药业

6.2.1.6 其他企业(映恩生物、乐普生物等)

6.2.2 企业占有率与市场地位

6.2.2.1 细分领域占有率分析

6.2.2.2 出海能力与国际化程度

6.3 竞争策略分析

6.3.1 研发导向型策略

6.3.2 BD与合作导向型策略

6.3.3 成本与规模化策略

第7章 上游原料与供应链分析

7.1 上游原料市场概况

7.1.1 关键原料供应情况

7.1.1.1 生物药原料(细胞株、培养基)

7.1.1.2 化学药原料(API、中间体)

7.1.2 原料价格趋势与波动因素

7.1.2.1 全球供应链影响

7.1.2.2 环保与合规成本

7.2 供应链稳定性分析

7.2.1 全球供应链风险

7.2.1.1 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

7.2.1.2 疫情与自然灾害影响

7.2.2 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挑战

7.2.2.1 本土化供应能力

7.2.2.2 出海物流与合规要求

第8章 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分析

8.1 肿瘤领域市场需求

8.1.1 市场规模及前景预测

8.1.1.1 全球肿瘤药市场规模

8.1.1.2 中国肿瘤药市场增长

8.1.2 主要产品及技术分析

8.1.2.1 IO+ADC基础疗法

8.1.2.2 二代IO与ADC创新

8.1.3 重点企业及市场占有率

8.1.3.1 全球领先企业

8.1.3.2 中国本土企业

8.2 免疫呼吸疾病领域市场需求

8.2.1 市场规模及前景预测

8.2.1.1 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

8.2.1.2 中国自免市场潜力

8.2.2 主要产品及技术分析

8.2.2.1 Th2、Th17通路创新

8.2.2.2 双抗、TCE、In vivo CAR-T技术

8.2.3 重点企业及市场占有率

8.2.3.1 全球领先企业

8.2.3.2 中国本土企业

8.3 心血管及代谢领域市场需求

8.3.1 市场规模及前景预测

8.3.1.1 全球CVM药物市场规模

8.3.1.2 中国CVM市场增长

8.3.2 主要产品及技术分析

8.3.2.1 GLP-1(R)类药物革命

8.3.2.2 小分子口服与降血脂新技术

8.3.3 重点企业及市场占有率

8.3.3.1 全球领先企业

8.3.3.2 中国本土企业

8.4 CNS(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市场需求

8.4.1 市场规模及前景预测

8.4.1.1 全球CNS药物市场规模

8.4.1.2 中国CNS市场机会

8.4.2 主要产品及技术分析

8.4.2.1 阿尔兹海默症与抑郁症创新药

8.4.2.2 神经精神领域研发热点

8.4.3 重点企业及市场占有率

8.4.3.1 全球领先企业

8.4.3.2 中国本土企业

第9章 行业驱动因素与市场前景预测

9.1 行业驱动因素

9.1.1 技术创新驱动

9.1.1.1 新技术突破与迭代

9.1.1.2 研发效率提升

9.1.2 市场需求驱动

9.1.2.1 疾病谱变化与未满足需求

9.1.2.2 健康意识与支付能力提升

9.1.3 政策与资本驱动

9.1.3.1 政府支持与资本涌入

9.1.3.2 出海BD与国际化加速

9.2 市场前景预测

9.2.1 全球市场前景

9.2.1.1 短期预测(2025-2027):规模与增长率

9.2.1.2 中长期预测(2028-2030):结构与趋势

9.2.2 中国市场前景

9.2.2.1 短期预测:创新药占比提升

9.2.2.2 中长期预测:全球领导力增强

9.2.3 细分领域前景预测

9.2.3.1 肿瘤、自免、CVM、CNS等重点领域

9.2.3.2 新技术领域(ADC、基因治疗等)

第10章 投资策略分析

10.1 投资机会识别

10.1.1 高增长领域投资机会

10.1.1.1 肿瘤创新药与ADC技术

10.1.1.2 代谢疾病与GLP-1衍生领域

10.1.2 技术创新领域投资机会

10.1.2.1 前沿技术(如体内CAR-T、小核酸)

10.1.2.2 平台型公司与Biotech

10.2 投资风险评估

10.2.1 技术失败风险

10.2.2 市场准入与支付风险

10.2.3 政策与监管风险

10.3 投资建议

第11章 主要壁垒与风险分析

11.1 主要壁垒构成

11.1.1 技术壁垒

11.1.1.1 高研发门槛与专利保护

11.1.1.2 人才与知识积累需求

11.1.2 政策壁垒

11.1.2.1 审评审批严格性

11.1.2.2 医保支付与招标门槛

11.1.3 资金壁垒

11.1.3.1 高资本投入与长回报周期

11.1.3.2 融资环境波动

11.1.4 市场壁垒

11.1.4.1 品牌与渠道建设难度

11.1.4.2 国际化竞争压力

11.2 相关风险

11.2.1 政策风险

11.2.1.1 医保控费与价格压力

11.2.1.2 国际贸易摩擦影响

11.2.2 技术风险

11.2.2.1 临床失败与数据不及预期

11.2.2.2 技术迭代与替代威胁

11.2.3 市场风险

11.2.3.1 竞争加剧与利润率下降

11.2.3.2 需求波动与供应链中断

11.2.4 运营风险

11.2.4.1 人才流失与管理挑战

11.2.4.2 合规与质量管控风险

订购流程
电话购买
拔打普华有策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01089218002,24小时值班热线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张老师:18610339331
在线订购
点击“在线订购”进行报告订购,我们的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邮件订购
发送邮件到puhua_policy@126.com;或13911702652@139.com,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签订协议
您可直接下载“订购协议”,或电话、微信致电我公司工作人员,由我公司工作人员以邮件或微信给您“订购协议”;扫描件或快递原件盖章版
支付方式
对公打款
bank

户名: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复兴路支行

账号:1121 0301 0400 11817

发票说明

任何客户订购普华有策产品,公司都将出具全额的正规增值税发票,并发送到客户指定微信或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