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前瞻: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战略机遇、深度融合趋势洞察
一、 行业概述及发展历程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城市运营管理中枢平台。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交通出行、市容环境等各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智能预警、协同指挥和高效处置,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和现代化水平。
该行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高级阶段,其发展紧密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它不再是单一IT系统的堆砌,而是对城市治理体制、流程和手段进行系统性重塑的革命。当前,行业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保障城市安全韧性的关键抓手,市场空间广阔,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
中国城市管理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发展现状及特点
1.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一网统管”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从市场层面看,各级政府是其建设的主导力量和需求方,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并呈现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快速扩散的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传统ICT巨头、电信运营商、垂直领域软件商及AI初创公司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竞逐。
从技术实施层面看,行业已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落地。建设重点从早期的硬件基础设施铺设,转向平台能力构建和数据价值挖掘。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实现城市虚实映射、仿真推演的关键,正成为新建平台的标准配置。然而,数据共享难、业务流程再造阻力大、长效运营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挑战。
2.行业发展特点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业具有典型的
“政策驱动”与“技术驱动”双轮联动特点。国家顶层设计(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物联网、AI等技术的成熟则为其落地提供了可能。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定义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形态。同时,行业表现出
“强平台化”和“生态化”特征。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或项目的竞争,而是围绕核心平台构建的生态系统之争。头部企业致力于打造基础平台,吸引众多细分领域的合作伙伴(ISV)共同提供场景化应用,形成“平台+生态”的商业模式。同时,项目具有资金与技术双密集属性,门槛较高。
三、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业 产业链分析
上游主要为硬件供应商(如传感器、智能控制器芯片)和基础软件/云服务商(如IaaS、数据库)。该环节技术壁垒高,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
中游是产业核心,包括平台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它们负责将上游资源整合成面向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是技术实现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市场集中度正在逐步提升。
下游为应用市场,需求方包括省、市、区县级政府及各委办局(城管、交通、应急),以及水务、电力、燃气等公用事业公司。其采购决策流程长,预算受地方财政影响大,且极度重视项目的安全、稳定和实效。下游需求正从“有”向“好用”演变,即从购买硬件和软件,转向购买数据和智能决策能力。
四、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业竞争格局
当前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多方竞逐、梯队分明”的态势。已形成四大主力阵营,它们凭借各自核心资源,在不同层面和区域展开竞合。
1. 领袖型平台厂商(如华为、阿里云、腾讯云)
上述厂商掌控着云计算、大数据、AI等核心技术,战略目标是打造城市级的“操作系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全栈技术能力、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构建生态的能力。市场策略通常是“被集成”,即作为总集成商或技术提供商,与各类伙伴合作拿下大型项目。
2. 国家队与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
此阵营拥有无可比拟的政企客户关系、属地化服务团队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信任背书。电信运营商更兼具网络垄断性优势,可推出“连接+算力+能力”的捆绑方案。它们常在项目中担任总包方角色,再将技术部分分包给平台厂商或软件商。
3. 垂直领域龙头(如数字政通-城管、和达科技-水务、千方科技-交通)
它们在特定行业深耕多年,拥有深厚的业务理解、成熟的专用软件和稳定的客户基础。其策略是“深度扎根”,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并与平台巨头合作,以“被集成”方式融入更大生态系统。
4. AI与技术特种兵(如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第四范式)
它们以尖端AI算法见长,如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定位是作为关键技术模块提供商,为平台或应用厂商赋能。其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能力与具体的城市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实现规模化落地。
未来,“生态竞合”将成为主旋律,即四大阵营之间既有项目争夺,又必然相互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
五、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1.政策支持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以及各部委出台的系列指导文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市场确定性。除国家顶层设计外,“数据要素化”和“数字中国”整体布局正为行业注入最强动力。各级政府将数字化能力视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考核指标也从“有无系统”转向“实战管用”。
行业主要政策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技术驱动
5G、物联网降低了感知成本,AI和大数据提升了分析决策能力,大语言模型正被用于创建更智能的城市指挥员助手,实现自然语言交互调度;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技术的结合,使得城市管理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演”变革。这些技术的融合创新持续拓宽“一网统管”的应用边界和能力上限。
3.需求驱动因素
需求与事件驱动是内在动力。需求已超越基础功能,向“精准、敏捷、安全”升级。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大城市病”对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公共卫生事件、极端天气等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也倒逼城市提升快速响应和协同指挥能力,从而加速了相关投资建设,这倒逼“一网统管”从“展示好看”走向“实战管用”。
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一网统管”行业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尽管规划尚在制定中,但其核心方向已通过前期政策文件和官方论述基本明确,将为“一网统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并深刻重塑其发展路径。
“十五五”规划将不再将“一网统管”视为孤立的城市治理项目,而是将其置于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数字中国等国家核心战略的全局中进行考量和部署。
“十五五”规划将推动“一网统管”从一项城市治理工程,升维为支撑国家核心战略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其影响重点体现在三大战略转向:一是驱动力从“流程优化”转向“数据赋能”。
规划将“数据要素化”置于核心位置,迫使政府打破数据孤岛,进行授权运营与价值挖掘。“一网统管”平台将成为实现公共数据汇聚、治理、应用的核心载体,其价值基础从提升管理效率,转变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二是应用场景从“城市治理”转向“经济与社会全局”。
为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一网统管”将超越市政管理范畴,向产业经济、能源调控、经济运行监测等领域深度渗透,成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服务未来产业孵化的战略性平台。三是建设目标从“智能高效”转向“安全韧性”。
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纲领下,规划将极端强调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一网统管”作为城市应急指挥中枢和生命线安全监控平台的刚性需求将被极大强化,其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预警与处置能力,成为必须达成的底线目标。
七、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业发展趋势与发展机遇
1.发展趋势
从“建系统”走向“运营数据”: 平台建设高峰期后,重心将转向数据运营。政府将更关注如何利用平台沉淀的数据资产,赋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数据驱动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将逐步成熟。
AI平民化与能力下沉: AI大模型等技术将降低AI使用门槛,使基层业务人员也能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数据分析报告或处置预案,让AI能力从技术中心下沉到一线实战。
城市级数字孪生成为标配:
数字孪生城市将从可视化的“数字沙盘”,升级为可模拟、可预测、可控制的“决策实验室”,在城市规划、应急演练、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等场景中不可或缺。
2.发展机遇
(1)细分赛道“深度智能”机遇
在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消防、城市内涝治理等领域,存在大量尚未被满足的精细化管理和预测性维护需求,为具备行业知识的解决方案商提供广阔空间。
(2)“双碳”目标下的融合机遇
“一网统管”是实现城市级“双碳”目标的理想平台。由此催生的城市建筑能耗智能管控、智慧灯杆节能、新能源设施协同调度、碳足迹监测等新需求,将创造巨大的新兴市场。
(3)运营服务市场蓝海机遇
随着系统建设完成,专业的平台运营、数据治理、模型优化和场景化应用迭代服务将成为刚需。这是一个尚属蓝海、毛利率更高的长效市场,适合有长期主义思维的企业布局。
(4)信创与自主可控机遇
在底层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乃至上层应用软件的全栈信创替代过程中,国产厂商将迎来一轮持续的政策性市场红利。
《“十五五”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预测报告》系统构建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行业的全景分析框架。它从行业定义与发展历程切入,深入剖析了全球与中国市场现状、产业链结构、核心技术及竞争格局。报告重点解读了城市生命线监测、城市部件管理、数字孪生平台三大核心场景,并创新性地增设了与“城市更新”战略深度融合的专题章节,揭示了新的市场机遇。通过对国家至地方各级政策的梳理,特别是“十五五”规划导向的研判,报告精准指出了行业向数据运营与智能化深度发展的趋势,最终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建议及风险预警,兼具战略前瞻性与实战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