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行业技术路线、政策导向、产业链生态与竞争壁垒
1、可控核聚变概况
可控核聚变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发生聚变反应,结合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该过程遵循爱因斯坦质能方程,通过将部分原子核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来实现能量释放。由于其反应机制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类似,可控核聚变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目前可控核聚变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其中,磁约束路线最为成熟和主流。在三种约束方式中,引力约束受地球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惯性约束因存在较高的电-激光转换能量损耗,且能量输出与传输技术尚未成熟,仍面临较多技术挑战,因此目前更多应用于军事领域。相比之下,磁约束路线能量转化效率更高,反应过程更易于控制,技术发展潜力更大,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科研计划、国家级重大项目以及众多民营企业研发的主流方向。
2、可控核聚变行业政策导向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方面持续加大投入,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受控核聚变前期研发的支持,鼓励开展国际合作,以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强调,应聚焦核聚变等未来能源方向,构建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发展。此外,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聚变装置分级分类监管要求(征求意见稿)》,针对国内聚变装置技术路线多样、辐射安全风险不一的现状,提出了分级分类的监管思路,旨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员安全,适应聚变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该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规范聚变装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多项政策的协同发力,为可控核聚变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有力推动了中国在这一前沿能源领域的持续进步。
可控核聚变行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分析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游聚焦核心材料与零部件,涵盖REBCO高温超导带材等超导材料(代表企业含美国SuperPower、中国西部超导)、钨合金等耐高温抗辐照材料(中国宝武、德国Plansee等)、高纯度氘气等特种气体(美国Air Liquide、中国黎明气体等)及高精度真空室等精密零部件(中国中核科技、美国Veeco等);中游以装置制造与系统集成为主,包括托卡马克等聚变堆核心装置(中国核工业集团、美国CFS等)、超导磁体系统等关键集成系统(美国General Atomics、中国东方电气等)及ICF路线靶丸制造(美国LLNL、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下游涉及发电应用(电网并网、分布式能源,国家电网、美国Grid-scale Fusion等)、工业供热等非电应用,以及装置运维、核废料处理等配套服务(中国广核集团、法国EDF等)。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情况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竞争格局分析
可控核聚变国际竞争中,国家层面中国、美国、欧盟处于第一梯队(中国EAST实现长脉冲运行、美国NIF达成能量增益Q>1、欧盟主导ITER计划),英国、加拿大等为第二梯队聚焦小型商业堆;企业层面美国CFS、欧洲TokamakEnergy、中国核工业集团等为核心玩家,分属托卡马克、球形托卡马克等不同技术路线;竞争核心围绕技术路线领先性(托卡马克为主流,多路线并行)、研发投入与顶尖人才储备(头部企业年投入超10亿美元)及核心部件供应链整合能力展开。
行业内主要企业有中核科技、西部超导、联创光电、国机重装、国光电气、中国核电、永鼎股份等。
行业内主要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025-2031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