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熔盐储能千亿赛道:长时储能爆发与投资指南
发布日期:2025-11-05 10:09:39

熔盐储能千亿赛道:长时储能爆发与投资指南

1.熔盐储能行业定义综述

1.1  从技术归属上的定义

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熔盐储能被明确归类为“新型储能”技术之一。该方案将新型储能定义为“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

同时,在该方案及相关的技术指南中,熔盐储能又被更精确地划分为“热储能”或“储热”技术的一种。其本质是将电能或热能转化为熔盐的内能(热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热能(用于发电、供热等)。

1.2 从工质材料上的定义(微观核心)

《GB/T 40077-2021 储热系统性能测试方法》虽然未直接定义“熔盐储能”,但对“熔盐储热”系统进行了描述。其核心特征是利用熔融状态的无机盐作为储热介质。

《DL/T 2377-2021 发电厂熔盐储热供热技术要求》中,明确定义了:“熔盐储热:以熔融盐为储热介质,利用其显热进行储热和放热的过程。”

综上,熔盐储能是指利用熔融态的无机盐(通常为硝酸盐、碳酸盐或氯化物等混合物)作为储热介质,通过其显热变化来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的一种新型储热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新型储能形式,能够将电能、太阳能光热等能源转化为高温热能存储,并可根据需求稳定地释放热能用于发电、工业供热或供蒸汽等服务。

2. 熔盐储能行业全球竞争格局

2.1全球格局综述

全球熔盐储能行业已全面迈入从“示范引领”向“规模化初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其市场驱动力已不再单一依赖传统的光热发电配储,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场景共同驱动的鲜明特征。在“双碳”目标的全球共识下,熔盐储能凭借其大容量、长时长(通常4小时以上)、高安全性和良好的成本下降潜力,正迅速确立其在长时储能赛道中的核心地位。从市场规模看,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8.2亿美元,增长势头强劲。在技术路线上,双罐间接熔盐储热系统因其技术成熟度和高可靠性,依然是当前绝大多数大型商业化项目的首选方案,构成了行业的技术基座。

2.2市场主体类型:

电力巨头/工程总包商:如西班牙的 Abengoa、Sener,美国的 BrightSource Energy,以及中国的上海电气、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 等。它们拥有强大的项目集成、融资和建设能力,是大型项目的主导者。

专业技术/系统集成公司:如美国的 Solar Reserve(虽已破产,但其技术影响深远;其主要资产(如未完全建成的光热项目权益、技术专利等)被部分收购,部分债务通过债转股或协商减免。),以及一些专注于特定环节(如系统设计、控制软件)的科技公司。它们以技术创新见长。

设备与材料供应商:提供核心设备(熔盐泵、阀、电加热器、换热器)和熔盐产品。这部分市场集中度较高,由少数几家国际知名企业(如德国KSB、美国Honeywell等)和正在崛起的中国供应商占据。

2.3区域格局

从区域格局来看,全球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但各自的发展逻辑和阶段迥异。

北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在《通胀削减法案》等强力政策补贴的刺激下,成为项目融资和创新技术(如将熔盐储能与核能、制氢耦合)的乐土,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占据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份额,是技术与政策创新的引领者。

欧洲市场则以西班牙为代表,其价值在于提供了经过多年商业化运营验证的“样板间”,拥有全球最密集的光热熔盐储能项目群,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运营数据、成本模型和可靠性基准。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则展现出强大的工程实现能力和市场开拓潜力。中国不仅在光热项目上快速推进,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熔盐储能在火电灵活性改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如安徽宿州等项目已成为全球标杆,展示了该技术助力传统能源转型的巨大潜力。此外,中东与北非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和国家能源转型战略,正成为未来吉瓦级项目的集中落地地,是行业未来增量市场的关键所在。

3.熔盐储能行业产业链分析

熔盐储能行业的产业链结构清晰,但各环节的发展成熟度与挑战各不相同。

熔盐储能行业产业链

2-25110510205X15.jpg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上游是原材料与核心设备供应,其中熔盐工质(硝酸盐等)本身已是市场化产品,但关键设备如高温熔盐泵、阀、特种换热器等仍是技术壁垒最高、此前“卡脖子”风险最集中的环节。这些设备需在500℃以上的高温强腐蚀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对材料科学与精密制造工艺要求极高。尽管过去长期由欧美少数企业垄断,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等国产化进程的加速,供应链安全正在改善,成本也呈下降趋势。

中游的系统集成与EPC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核心和技术集成中枢。该环节绝非简单的设备拼装,而是需要深度融合热力学、材料学、流体力学和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个系统的优化设计、设备匹配和精准控制。其技术壁垒构筑了极高的护城河,导致市场高度集中,由少数拥有成功大型项目业绩和经验数据的龙头企业主导。

4.熔盐储能行业发展驱动因素与挑战

4.1主要驱动因素

4.1.1政策驱动因素

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是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长期驱动力。具体而言,各国通过强制性配储政策(如中国对风光大基地的要求)直接创造市场需求;通过投资税收抵免与补贴(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显著改善项目经济性;并通过电力市场改革,建立容量市场与辅助服务机制,为熔盐储能参与调峰、备用等服务并获取收益铺平道路。这些政策共同构筑了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初始动力。

4.1.2市场需求驱动

市场需求源于能源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波动性与间歇性,使电网对长时、大容量储能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传统火电为求生存,必须进行灵活性改造,熔盐储能为其实现深度调峰与角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此外,工业领域面临的严峻降碳压力,也推动其寻求熔盐储能等清洁热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开辟了广阔的非电应用市场。

4.1.3技术经济性驱动

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于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一方面,通过首批商业化项目的建设运营,系统工程设计、关键设备制造与运营维护的经验不断积累,系统可靠性与效率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及关键设备国产化共同推动单位投资成本进入下行通道,使得熔盐储能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性日益凸显,加速其规模化应用。

4.2行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但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首要挑战是高昂的初始投资与亟待明确的商业模式。 熔盐储能系统初始投资成本高昂,涉及专用储罐、特种设备和复杂的控制系统。在下游应用中,除光热发电有明确的电价机制支撑外,在火电改造和独立储能领域,其商业模式的清晰度仍然不足。项目的投资回报严重依赖于清晰的峰谷电价差、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或容量电价机制,而这些市场机制在全球多数地区仍处于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影响了社会资本的快速大规模进入。其次,是复杂的技术整合与工程化挑战。 将熔盐储能系统与现有的火电机组或工业流程深度耦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面临着精确的热力耦合设计、系统启停与变工况控制、材料在长期热循环下的疲劳与腐蚀、以及冬季防凝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系统效率下降或运维成本飙升。因此,持续的技术迭代、项目经验积累和产业链协同降本,仍是行业突破瓶颈、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2031年熔盐储能行业深度统计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对熔盐储能行业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展望。报告系统梳理了行业的全球发展现状与区域竞争格局,深入剖析了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结构特征与核心价值。通过对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及技术演进等多维驱动因素的研判,报告揭示了不同应用场景的发展潜力与实施路径。同时,报告客观评估了行业面临的技术整合、成本控制与商业模式构建等关键挑战。基于详实研究,报告对未来行业的技术演进方向、市场结构变迁和竞争态势变化进行了前瞻预测,并据此识别出产业链中的高价值环节与潜在投资机会,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战略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