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气破局:中国战略资源自主之路
1.氦气行业概述
氦气行业是指从事氦气资源的勘探、提取、纯化、液化、储存、运输、销售以及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活动的总和。它被国家明确定位为
“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基础性产业,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科技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领域”。具体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844-2011《纯氦、高纯氦和超纯氦》 ,氦气被定义为:“从含氦天然气、空气或工业尾气中提取的,以氦(He)为主要成分的气体。”该标准根据氦气的纯度,将其划分为:纯氦:纯度 ≥ 99.99%,高纯氦:纯度
≥ 99.999%,超纯氦:纯度 ≥ 99.9999%。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 中的 “C2619 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所属大行业为工业气体行业
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 “特种气体” 或 “电子大宗气体” 范畴。工业气体被喻为“工业的血液”,而氦气由于其稀缺性和特殊性质,常被称为 “气体芯片”。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氦气被纳入其中,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关联。其下游应用如半导体制造、光纤、航空航天、医疗设备(MRI)等均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氦气行业发展脉络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行业产业链分析
(1)上游资源与勘探:强者恒强与中国的破局
全球氦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美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和俄罗斯四国占据了全球主要的氦气资源。相比之下,中国的氦资源储量较少,且主要存在于低品位的含氦天然气中,提取难度大、成本高,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因此,政策层面明确将加强全国氦气资源勘查作为首要任务。
(2)中游提纯、液化与储运:技术突破与成本博弈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 LNG-BOG(液化天然气闪蒸气)提氦 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该技术能利用现有LNG设施,有效降低成本,已成为产能增长的主力。广西柳钢集团在2024年成功生产出99.9999%的超纯氦气,甘肃庆阳瑞海嘉自主研发的 "常温膜分离法提氦技术" 也实现了高纯氦气的量产,这些均是技术突围的代表。氦气主要以液态氦的形式在-269°C的超低温下运输和储存,对储运设备和技术要求极高。工信部于2022年批准了《氦气纯化器》行业标准,标志着国家开始着力规范和完善产业链中游的标准体系。
(3)下游应用:不可或缺的"气体芯片"
氦气的需求刚性而多元,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其中,医疗领域(MRI)是液氦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用于冷却核磁共振仪的超导磁体。半导体与光纤制造领域方面,在晶圆制造和光纤拉丝过程中,氦气作为保护气,对纯度要求极高。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氦气主要用于火箭燃料的加压吹扫、空间模拟和深海潜水呼吸气等,关乎国防安全。新兴领域包括在量子计算、低温物理等前沿科学研究中是关键冷却介质。
3.氦气行业主要驱动因素
(1)自主可控的需要
鉴于我国过去高达90%以上的进口依赖度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氦气已被明确定义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十四五"规划及"十五五"前瞻均将氦气供应链的 "自主可控" 置于核心位置,通过政策强力引导资源勘查、技术攻关与国家储备体系建设,从根本上驱动行业破局。
(2)核心技术突破
近年来,LNG-BOG提氦、膜法提纯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取得显著进展,成功撬动了国内规模化产能的落地,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替代提供了现实路径。
(3)下游需求
作为医疗MRI、半导体制造、光纤、航空航天及量子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气体芯片",这些下游领域的快速扩张为氦气市场提供了持续且强劲的需求拉动。
4.氦气行业趋势前瞻
(1) 供应格局:构建"自主可控、多元互补"的韧性供应链
未来中国氦气供应将形成"国内自产+多元化进口"的立体化供应体系。国内产能正进入规模化放量期,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依托大型油气田加速布局提氦项目,同时LNG-BOG提氦技术有效盘活现有基础设施,使国产供应成为保障基础需求的"压舱石"。进口策略将更加精细,通过长期协议和股权投资深化与卡塔尔、俄罗斯等资源国的合作,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生产区渠道,分散地缘政治风险。此外,国家与商业两级储备体系建设将提速,通过实物储备和数字化调配,构筑坚实的供应链风险防线。
(2)产业生态:实现从资源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政策将推动形成从资源勘探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上游资源勘探将与中游技术装备深度融合,重点开展全国氦气资源潜力评价,并攻关适用于中国低品位、复杂组分天然气的提纯技术,同时推进氦液化器等核心装备的国产化突破。下游将构建产业闭环,在MRI集中医院、半导体工厂等应用端推广氦气回收系统,从需求侧减少对原始氦气的依赖,形成"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将通过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资源、技术、装备、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
(3) 竞争格局:形成"强者恒强、专业分工"的市场新结构
随着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拥有资源、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和已形成先发优势的大型气体公司,将通过整合并购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主导者。与此同时,专业化分工将更加明确,中小型企业将聚焦差异化竞争,深耕区域分销、氦气回收解决方案或特定技术装备等细分领域,形成"大型综合企业引领、专业化企业协同共生"的健康产业生态。这一格局将推动行业从"国际垄断"向"国产崛起"转变,重塑市场权力结构。
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6-2032年氦气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预判专项报告》核心分析维度包括:行业界定与发展脉络,明确研究范围与演进历程;市场规模与供需格局,通过数据展现产业容量与平衡状况;政策与技术环境,解读宏观导向与创新动力;产业链深度剖析,从上游资源到下游应用厘清价值分布;竞争生态与企业画像,呈现市场集中度与主要玩家战略;最后基于前述分析,提炼行业驱动因素、未来趋势、投资价值与潜在风险,形成完整闭环。通过该报告架构,既能展现行业的宏观概貌,又能深入关键细节,为决策提供立体化的信息支撑。
目录
第一章 执行摘要
1.1 核心研究发现
1.2 全球市场概览
1.3 中国市场亮点
1.4 关键趋势与预测
1.5 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氦气行业概述
2.1 氦气定义与特性
2.2 产品分类与标准
2.2.1 按纯度等级划分
2.2.2 按应用领域划分
2.3 行业发展历程
2.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4.1 研究范围
2.4.2 数据来源
2.4.3 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全球氦气行业发展概况
3.1 全球市场规模及预测
3.1.1 2021-2025年市场规模(销量、销售额)
3.1.2 2026-2032年市场预测
3.1.3 价格走势分析
3.2 全球供需平衡分析
3.2.1 全球供应格局
3.2.1.1 主要供应国产量统计
3.2.1.2 主要液化装置分布
3.2.2 全球需求结构
3.2.2.1 分区域消费量
3.2.2.2 分领域消费占比
3.2.3 供需缺口分析
3.3 主要区域市场分析
3.3.1 北美市场
3.3.1.1 美国供应地位
3.3.1.2 加拿大新兴项目
3.3.2 中东市场
3.3.2.1 卡塔尔供应能力
3.3.2.2 阿联酋发展潜力
3.3.3 欧洲市场
3.3.3.1 主要消费国分析
3.3.3.2 进口依赖度分析
3.3.4 亚太市场
3.3.4.1 日本、韩国需求特征
3.3.4.2 印度市场增长潜力
3.4 全球竞争格局分析
3.4.1 主要企业市场份额
3.4.2 产能分布情况
3.4.3 市场竞争特点
第四章 中国氦气行业发展分析
4.1 行业发展历程
4.2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4.2.1 消费量统计(2021-2025)
4.2.2 销售额统计
4.2.3 增长率分析
4.3 供需状况分析
4.3.1 供应格局
4.3.1.1 进口依赖度
4.3.1.2 国内生产情况
4.3.1.3 储运设施分布
4.3.2 需求特征
4.3.2.1 区域需求差异
4.3.2.2 季节性特征
4.3.2.3 客户结构分析
4.4 行业政策环境
4.4.1 国家战略政策
4.4.1.1 新能源政策影响
4.4.1.2 战略资源储备政策
4.4.2 行业监管体系
4.4.2.1 监管部门职责
4.4.2.2 行业标准体系
4.4.3 产业发展规划
4.4.3.1 "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
4.4.3.2 “十五五”规划前瞻
4.4.3.3地方扶持政策
第五章 氦气行业技术分析
5.1 提取与纯化技术
5.1.1 天然气提氦技术
5.1.2 空气分离提氦技术
5.1.3 尾气回收提氦技术
5.2 液化与储存技术
5.2.1 液化工艺
5.2.2 储存容器技术
5.2.3 安全技术标准
5.3 运输与配送技术
5.3.1 长管拖车运输
5.3.2 集装箱运输
5.3.3 配送网络建设
5.4 专利分析
5.4.1 全球专利布局
5.4.2 中国专利分析
5.5 技术发展趋势
5.5.1 技术创新方向
5.5.2 技术发展路线图
第六章 产业链深度分析
6.1 产业链全景图
6.1.1 上游资源勘探
6.1.2 中游提取纯化
6.1.3 下游应用分布
6.2 上游原料分析
6.2.1 氦气资源分布
6.2.1.1 全球氦资源储量
6.2.1.2 中国氦资源潜力
6.2.2 原料供应状况
6.2.2.1 含氦天然气开采
6.2.2.2 空气分离提氦
6.2.2.3 尾气回收利用
6.3 中游制造与供应
6.3.1 生产设施分布
6.3.1.1 液化装置地理位置
6.3.1.2 充装基地布局
6.3.2 供应链分析
6.3.2.1 运输方式比较
6.3.2.2 库存管理体系
6.3.2.3 供应链风险点
6.4 下游应用市场
6.4.1 应用领域结构
6.4.2 重点应用分析
第七章 氦气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分析
7.1 医疗健康领域
7.1.1 MRI冷却系统
7.1.1.1 市场需求规模
7.1.1.2 医院配置要求
7.1.1.3 更新换代需求
7.1.2 呼吸治疗
7.1.2.1 临床应用现状
7.1.2.2 发展前景
7.1.3 医疗设备制造
7.2 半导体与电子制造
7.2.1 晶圆制造
7.2.1.1 生产工艺需求
7.2.1.2 纯度要求分析
7.2.2 光纤制造
7.2.2.1 生产工艺应用
7.2.2.2 市场需求规模
7.2.3 显示面板制造
7.2.4 电子元器件生产
7.3 航空航天领域
7.3.1 火箭推进系统
7.3.1.1 航天发射需求
7.3.1.2 技术参数要求
7.3.2 压力测试
7.3.2.1 飞机检测应用
7.3.2.2 质量标准要求
7.3.3 卫星系统应用
7.4 科学研究与检测
7.4.1 大型科研装置
7.4.2 实验室分析仪器
7.4.3 低温物理研究
7.5 新兴应用领域
7.5.1 新能源汽车
7.5.1.1 燃料电池应用
7.5.1.2 电池制造过程
7.5.2 量子计算
7.5.2.1 超导量子比特
7.5.2.2 稀释制冷机需求
7.5.3 核能领域
7.5.4 潜水呼吸
7.6 传统工业领域
7.6.1 焊接保护气
7.6.2 检漏气体
7.6.3 气氛保护
第八章 竞争格局与企业分析
8.1 全球竞争格局
8.1.1 主要企业市场份额
8.1.2 市场集中度分析
8.2 中国企业竞争态势
8.2.1 国有企业布局
8.2.2 民营企业参与
8.3 重点企业分析
8.3.1 全球领先企业分析
8.3.1.1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8.3.1.1.1 企业概况与市场地位
8.3.1.1.2 产能与供应能力
8.3.1.1.3 主要客户群体
8.3.1.1.4 发展战略分析
8.3.1.2 卡塔尔天然气公司(Qatargas)
8.3.1.2.1 资源储备优势
8.3.1.2.2 生产工艺特点
8.3.1.2.3 出口市场分布
8.3.1.2.4 扩产计划
8.3.1.3 林德集团(Linde)
8.3.1.3.1 业务布局特点
8.3.1.3.2 技术优势分析
8.3.1.3.3 市场份额统计
8.3.1.3.4 最新发展动态
8.3.1.4 空气化工(Air Products)
8.3.1.4.1 生产基地分布
8.3.1.4.2 产品结构分析
8.3.1.4.3 研发投入情况
8.3.1.4.4 合作项目分析
8.3.1.5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8.3.1.5.1 阿穆尔项目进展
8.3.1.5.2 远东市场布局
8.3.1.5.3 出口政策分析
8.3.2 中国重点企业分析
8.3.2.1 华特气体
8.3.2.1.1 企业发展历程
8.3.2.1.2 产品线结构
8.3.2.1.3 技术研发实力
8.3.2.1.4 市场占有率
8.3.2.1.5 竞争优势分析
8.3.2.2 中科富海
8.3.2.2.1 低温技术优势
8.3.2.2.2 项目进展状况
8.3.2.2.3 政府支持情况
8.3.2.2.4 发展规划
8.3.2.3 凯美特气
8.3.2.3.1 业务结构分析
8.3.2.3.2 客户资源情况
8.3.2.3.3 产能建设进展
8.3.2.3.4 财务表现
8.3.2.4 杭氧股份
8.3.2.4.1 空分设备优势
8.3.2.4.2 氦气业务布局
8.3.2.4.3 技术研发进展
8.3.2.4.4 市场拓展战略
8.3.2.5 陕西延长石油
8.3.2.5.1 资源勘探进展
8.3.2.5.2 项目建设情况
8.3.2.5.3 地方政府支持
8.3.2.5.4 发展前景评估
8.3.3 企业竞争力对比
8.3.3.1 产能规模对比
8.3.3.2 技术水平对比
8.3.3.3 市场份额对比
8.3.3.4 发展战略对比
8.3.3.5 财务指标对比
8.4 企业市场占有率分析
8.4.1 全球市场占有率
8.4.2 中国市场占有率
第九章 氦气行业特征与驱动因素
9.1 行业特征分析
9.1.1 资源依赖性
9.1.2 技术壁垒
9.1.3 政策敏感性
9.2 市场驱动因素
9.2.1 技术进步驱动
9.2.2 下游需求拉动
9.2.3 政策支持推动
9.3 行业发展制约因素
9.3.1 资源约束
9.3.2 技术瓶颈
9.3.3 成本压力
第十章 氦气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10.1 全球市场前景预测(2026-2032)
10.1.1 市场规模预测
10.1.2 供需趋势预测
10.1.3 价格走势预测
10.2 中国市场前景预测(2026-2032)
10.2.1 市场规模预测
10.2.2 供需趋势预测
10.2.3 价格走势预测
10.3 细分市场预测
10.3.1 应用领域预测
10.3.2 区域市场预测
10.4 技术发展展望
10.4.1 技术突破预期
10.4.2 产业升级趋势
第十一章 投资策略分析
11.1 投资机会分析
11.1.1 产业链投资机会
11.1.1.1 上游勘探开发
11.1.1.2 中游提纯液化
11.1.1.3 下游应用拓展
11.1.2 区域投资机会
11.1.2.1 重点区域分析
11.1.2.2 投资优先级建议
11.2 投资价值分析
11.2.1 投资回报分析
11.2.2 投资周期分析
11.3 投资风险预警
11.3.1 市场风险
11.3.2 技术风险
11.3.3 政策风险
11.4 投资建议
11.4.1 投资时机建议
11.4.2 投资规模建议
11.4.3 投资方式建议
第十二章 行业壁垒与风险分析
12.1 主要壁垒构成
12.1.1 技术壁垒
12.1.1.1 提取技术壁垒
12.1.1.2 纯化技术壁垒
12.1.2 资源壁垒
12.1.2.1 资源获取难度
12.1.2.2 资源分布不均
12.1.3 资金壁垒
12.1.3.1 初始投资规模
12.1.3.2 运营资金需求
12.1.4 政策壁垒
12.1.4.1 行业准入限制
12.1.4.2 环保要求
12.2 相关风险分析
12.2.1 供应链风险
12.2.1.1 供应中断风险
12.2.1.2 运输风险
12.2.2 价格波动风险
12.2.2.1 原材料价格波动
12.2.2.2 产品价格波动
12.2.3 地缘政治风险
12.2.3.1 贸易政策影响
12.2.3.2 国际关系影响
12.2.4 技术替代风险
12.2.4.1 新技术替代
12.2.4.2 替代产品出现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13.1 研究结论
13.1.1 全球市场结论
13.1.2 中国市场结论
13.1.3 技术发展结论
13.2 行业发展建议
13.2.1 政府层面建议
13.2.1.1 政策支持方向
13.2.1.2 监管体系完善
13.2.2 企业层面建议
13.2.2.1 发展战略建议
13.2.2.2 技术创新建议
13.2.3 投资层面建议
13.2.3.1 投资方向建议
13.2.3.2 风险控制建议

户名: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复兴路支行
账号:1121 0301 0400 11817
任何客户订购普华有策产品,公司都将出具全额的正规增值税发票,并发送到客户指定微信或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