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多元布局,桑蚕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中国桑蚕行业的发展前景总体乐观,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增长动能将更为多元和内生化。在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预计将继续强化对乡村振兴与农业特色产业的支持,引导资本与技术向桑蚕主产区如广西、云南等地聚集,推动“东桑西移”成果巩固与产业链整体升级。市场需求层面,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对高品质、健康、环保的丝绸制品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同时,蚕丝蛋白在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行业重要的增长极。然而,行业也面临挑战,如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来自印度、巴西的追赶),以及国内小农生产模式与现代产业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综合来看,行业前景将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工厂化养殖技术能否成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产业效率与稳定性;二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能否在科技创新与市场开拓上取得突破,成功将蚕桑资源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桑蚕行业有望形成“内需为主、外需为辅、多元增值”的更具韧性的新发展格局。
1、桑蚕行业概况
桑蚕,亦称家蚕,是以桑叶为主要食料的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吐丝结茧昆虫。其个体发育属于完全变态类型,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即蚕蛾)四个在形态与生理机能上截然不同的发育阶段。整个生命周期约60天,具体时长受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
桑蚕养殖的主要产物为蚕茧,副产品包括蚕蛹、蚕沙(即桑蚕粪便)及桑葚等,均具备经济价值。鲜茧经烘干处理后成为干茧,可长期保存;鲜茧与干茧通过缫丝工艺加工成生丝,进而制成各类丝绸面料及其他纺织品。此外,蚕蛹、蚕蛾、蚕蜕及蚕沙皆可入药,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蚕沙经特殊工艺处理还可转化为有机生物肥料。
除传统丝绸产业应用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蚕丝蛋白的潜在价值正逐步被发掘。蚕丝蛋白是从蚕丝中经脱胶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约占蚕丝总量的70%–80%。其具备优良的机械性能与理化特性,如柔韧性、抗拉伸强度、透气透湿性及缓释性能等,目前在医疗美容、生物材料、功能性纺织品等跨领域应用中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正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并为桑蚕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桑蚕行业产业链分析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中国桑蚕行业近年运行态势
中国是全球最早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国家,桑蚕产业发展史超过5000年,底蕴深厚并在国际上具备显著竞争力。当前,全球蚕茧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中国作为全球茧丝绸原料的主要生产国,其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总量的75%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印度、巴西等国也在持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与中国形成日益激烈的竞争。桑蚕产业在我国农业体系中具备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增产潜力,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色优势产业,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全国蚕茧产量常年保持在75万吨以上。其中,2024年全国桑蚕茧产量77.3万吨,产值43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3.68%。
2020-2024中国蚕茧产量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4年我国蚕茧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为广西、四川和云南,产量分别为48.5万吨、8.7万吨和5.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62.7%、11.3%和7.5%。我国蚕丝产区分布广泛,其中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历来是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政策的推进,广西、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区的蚕丝产量出现小幅增长。然而,当前我国蚕丝生产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分散农户为主,具备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及科学化家蚕养殖能力的企业较少。尤其在全龄人工饲料专用蚕品种选育、工厂化养蚕技术、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等数字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仍较为薄弱,真正实现“工厂化养蚕”的项目尚属稀少。
3、桑蚕行业发展趋势
(1)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首先,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即便在中西部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也呈现明显上涨态势,劳动力成本在养蚕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因此,生产环节对省力化、工厂化养蚕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人工饲料养蚕正是实现省力化与工厂化养殖的关键路径。其次,桑蚕产业正由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转型,集约化、专业化、省力化及优质高效成为未来桑蚕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人工饲料养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三,人工饲料养蚕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对桑蚕生产的影响,降低蚕病发生率,是实现无毒蚕种生产的有效手段。
(2)科技创新是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重要前提
首先,经过我国蚕业科研人员四十多年的持续探索,已初步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小蚕人工饲料养殖技术体系。其次,我国蚕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蚕农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显著增强。不少蚕区已建成设施较为完备的小蚕共育室及相关配套设备,为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仍需蚕业科技人员与相关领域专家通力合作,在专用蚕品种选育、人工饲料配方与加工工艺优化、智能化饲养技术研发、蚕沙资源化利用、蚕病综合防控、茧丝质量稳定性提升以及新功能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
(3)桑蚕养殖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新产品、新功能与新用途被不断发掘并投入实际应用。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健康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消费者对茧丝绸制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高档丝绸家纺、蚕丝被、桑枝食用菌、蚕丝蛋白相关保健品、食品及医药品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此外,桑蚕蛋白饲料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桑的多重价值以及蚕丝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产业链下游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提升了桑蚕产业的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也有力激发了内需潜力,推动产业形成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新发展格局。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行业的影响趋势
桑蚕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分散养殖向现代化集约生产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发展趋势体现为“科技化、规模化、多元化”。首先,“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明确方向。这一趋势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对生产稳定性与品质一致性的更高要求所驱动。它不仅能摆脱传统桑叶养殖的季节性与地理限制,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更能通过可控环境大幅降低病虫害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原料茧的优质与安全。其次,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行业价值增长点已不再局限于茧丝原料,而是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高速拓展。上游,桑树资源(桑枝、桑果)的开发利用日益深入;下游,蚕丝蛋白在高端生物医学、功能性化妆品、营养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正不断突破,创造出远高于传统纺织品的附加值。这一系列转变,高度契合“十五五”规划中关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指引,预示着桑蚕行业将步入一个以技术创新和价值提升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5)人工智能(AI)对桑蚕行业的赋能与变革
人工智能(AI)技术正作为关键的赋能者,深度融入桑蚕行业,驱动其向“智慧蚕业”演进。在生产环节,AI通过赋能“工厂化养蚕”,将带来革命性变化。基于计算机视觉和物联网传感器,AI系统能够实现对蚕群生长状态、进食情况、密度分布的实时监测,并通过对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智能闭环控制,为蚕宝宝创造最优生长条件。更重要的是,AI图像识别算法能够早期、准确地诊断常见蚕病,及时预警,从而大幅降低养殖风险与损失。在育种与研发领域,AI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加速分子设计育种进程,快速筛选出适用于人工饲料、抗病性强、出丝率高的优良蚕品种,解决产业升级的种源瓶颈。在产业链后端,AI驱动的质量检测系统可以自动对生丝进行分级,识别细微瑕疵,提升产品质量与一致性;同时,AI还能通过分析全球市场趋势、物流与气候数据,优化供应链决策,实现精准产销对接。可以说,人工智能将从生产端到市场端,全方位地提升桑蚕行业的精准化、智能化与高效化水平,是行业突破传统依赖经验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科技引擎。
人工智能(AI)对桑蚕行业的赋能与变革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蚕茧养殖仍主要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桑养蚕传统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以家庭作坊为主,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个体散户分散经营的特征。在茧丝生产环节,多数由农户进行分散式生产,下游剿丝企业主要通过直接向农户采购或经由合作社收购的方式获取原料。
总体来看,全国桑蚕产业规模化水平仍不高,尚未在多数地区形成能够有效应对市场风险的规模化蚕茧生产基地或大型蚕茧生产企业。部分区域蚕桑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标准化的原种繁育场,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运行效能不足,蚕种安全生产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整体能力仍有待提升。
5、行业发展机遇
“十五五”规划预计将继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与桑蚕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
(1)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桑蚕产业作为传统特色农业,将在“十五五”期间继续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有望进一步支持“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产业链延伸等。
鼓励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推动桑蚕养殖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绿色发展与生态农业
规划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桑蚕产业中蚕沙资源化利用、有机肥生产、生态桑园建设等绿色循环模式将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因其环保、减药、提质等优势,将成为重点推广方向。
(3)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链安全
“十五五”将继续强化农业科技攻关,桑蚕行业在专用蚕种育种、工厂化养殖装备、蚕丝蛋白高值化应用等方面有望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2025-2031年桑蚕行业细分市场分析投资前景专项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