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物联网计量终端行业概况、市场规模与壁垒分析
1、电力物联网计量终端行业概况
计量终端是应用于智能电网用户侧,承担电能计量与信息交互功能的终端设备,其典型代表为智能电表。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表不仅继承了传统电能表的基础计量功能,还具备用电信息存储、多费率计量、双向通信、用户侧用电控制、防窃电等智能化特性。这些功能升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接入及智能电网对计量交互的更高要求,代表了未来智能配用电终端的发展方向。智能电表通常内置通信模块,可通过载波、微功率无线、蜂窝网络等方式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连接,实现远程抄读与控制。广义的计量终端还包括用电信息集中器、采集器等用于汇聚多表数据并上传至主站的设备,以及智能电压表、智能计量箱等其他计量监测装置,但其核心仍是以智能电表为主体的用电计量体系。
智能电表的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城乡居民住宅、商业用户及工业企业的用电计量与管理。电力公司通过部署智能电表,可实现用户用电数据的自动采集,替代人工抄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漏抄和误抄现象。同时,智能电表支持分时计量与费控功能,能够依据不同时段电价自动计费,并具备远程拉合闸能力,助力实现用户用电的精细化管理。典型的下游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其下属各省电力公司,这些企业通常通过集中招标方式采购智能电表并安装至终端用户。除两大电网公司外,部分地方供电企业及售电公司也是计量终端的重要客户。随着“一带一路”等海外项目的推进,国内智能电表制造商也开始为国外电力公司提供产品与服务。目前,国家电网的智能电表需求占国内总需求的70%以上,年采购量超过6,000万台。
我国智能电表行业起步于2009年前后,历经大规模建设与两轮升级,目前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2009年,国家电网启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提出统一技术标准,并大力推广智能电表以替代传统电能表。2010年至2015年,第一轮智能电表全面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用户基本完成普及。2016年至2020年,行业进入第二轮升级阶段,新型智能电表在精度与性能上显著提升,并试点应用物联网通信等新技术。2020年后,在技术标准迭代(如IR46)、明确的换表周期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智能电表行业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随着技术进步,智能电表正从传统计量工具逐步演进为电网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将在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用户侧能源服务等更广泛领域发挥核心作用。
目前,我国智能电表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国家电网智能电表招标数量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达到7,104万只和8,933万只,对应招标金额分别为232.86亿元和249.17亿元,显示出国内市场正步入新一轮需求高峰。该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参与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国家电网等主要客户采用“多家中标、比例分配”的招标机制,以促进充分竞争并保障供应链安全。
2、电力物联网计量终端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智能计量终端包括智能电表、水表、燃气表等市场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21年智能计量终端市场规模约为444亿元,其中智能电表约256.4亿元(同比增长27.8%)、智能水表约100亿元、智能燃气表约88亿元。在“十四五”智能电网建设、城镇公用事业升级等驱动下,智能表计换代需求旺盛:2022年市场规模增至约532亿元,增速约19.8%;2023年市场规模约638亿元,同比增长19.9%。据中国电网招标规划,2024–2025年将迎来新一轮智能电表更换高峰,叠加水气表智能化改造提速,2024年计量终端市场规模达约734亿元,同比增速15%左右,2025年底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到约807亿元,同比增长约9.9%。随着第二轮智能电表周期、高规格智慧水务建设等推进,智能计量终端市场有望在2021–2025年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
2021-2025年中国电力物联网计量终端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壁垒
电力物联网为高度技术密集行业,涉及射频通信、嵌入式系统、边缘计算等领域,对强干扰电力线环境下通信芯片的协议解析、拓扑识别等要求极高。企业需掌握芯片架构、SoC集成到软硬件协同的全栈能力,而头部企业的关键技术专利壁垒,进一步加大新进入者的研发突破难度与专利风险。
(2)标准适配与系统集成壁垒
行业客户主要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其配套体系,产品须严格遵循其主导制定的通信协议、电磁兼容性、协议一致性等一系列标准与认证要求。芯片及模组产品还需适配各类终端设备、集中器、采集器,并满足各地电网公司的定制化需求,涉及多平台多制式兼容、软硬件接口对接、边缘智能算法部署等系统集成能力。企业需具备软硬件协同开发、跨平台设计及大规模验证能力,以保障产品在复杂应用环境下的高可靠性运行,从而构建深度集成的竞争壁垒。
(3)客户验证周期与履约保障壁垒
电力通信产品对稳定性、安全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行业客户普遍采用“技术测试+试点验证+集中招标”模式,供应商需经历1-2年的验证周期,方可进入核心项目。且项目中标后仍需持续提供批量交付、定制化适配与售后保障,形成较强的客户黏性。一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客户更换供应商意愿较低。同时,行业客户高度重视企业履约能力与质量管理体系,若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交付失信行为,将面临供应链清退风险,构成实质性准入障碍。
(4)品牌声誉与准入资质壁垒
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等客户对供应商资质设有严格评估机制,往往要求其具备长期服务经验、合规履历、体系认证及多轮技术验证通过记录。品牌声誉与历史项目履约情况成为能否持续参与招投标的核心指标。一旦被客户列入异常名录或暂停供货,将直接影响后续市场拓展空间,甚至导致业务断崖式下滑,形成行业特有的声誉门槛与持续经营壁垒。
《2025-2031年电力物联网计量终端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专利、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