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锂电千亿设备市场:前段设备迎爆发,布局正当时
1、锂电池行业概况
锂电池是指采用储锂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材料构成的电池,当电池工作时,锂离子经过隔膜在正负极间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充电和放电过程。因比能量较高、使用寿命较长、重量较轻等特点,锂电池成为了当前最主流的能量储存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3C 产品等众多应用领域。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负极材料四大关键材料构成。
锂电设备是锂电池生产的基础,锂电池制作工艺复杂,整个生产过程涉及30 多道工序,需多种设备配套完成,因此,锂电设备的性能水平及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及质量,是决定锂电池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在锂电池生产环节的应用情况,锂电设备可分为前段设备、中段设备、后段设备以及模组/PACK 设备。锂电设备行业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情况主要由下游锂电池行业市场容量决定。近年来,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设备市场需求随之增加。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锂电池可分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 3C 电池三大类。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出货量逐年上升。
锂电池行业概况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制图
2、锂电池设备及前端设备行业市场规模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可分为电芯制造和模组 PACK 制造两大阶段。其中,电芯制造又包括前段工序(极片制造)、中段工序(电芯装配)和后段工序(化成分容)三个阶段。电芯制造的前段环节主要包括制浆、极片涂布、极片辊压、极片分切等工序,是动力电池制造的基础,对极片制造设备的性能、精度、稳定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能等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电芯制造的中段环节主要包括卷绕/叠片、电芯入壳、烘干、焊接、封装等工序,对精度、效率、一致性要求较高;电芯制造的后段环节主要包括检测、化成、老化、分容等工序。制浆是锂电池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锂电浆料微观状态的均匀性、稳定性、一致性,也是后续涂布、辊压工序高质量完成的必要条件。涂布环节是电芯制作过程第二道环节,锂电池的容量、倍率、安全性,这些都与制浆和涂布技术密切相关,前段环节对锂电池的整体性能影响程度约70%。
“十三五”末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 3C 电池市场需求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锂电池行业发展前景良好,锂电池生产企业纷纷制定和实施扩产计划。
2020-2028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及预测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制图
2020-2028年中国锂电前段设备市场规模及预测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制图
3、锂电前段设备行业面临的主要发展机遇
(1)产业政策推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国务院及多部委的引导与支持下,陆续出台了多项规划与管理政策,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阶段。同时,双碳目标亦带动储能行业快速扩张,特别是电力储能配额政策频繁出台,促使储能市场加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突破3.5TWh,未来五年仍具备超三倍增长空间,将为锂电制造设备行业带来巨大增量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等顶层政策,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发展,配套补贴、免税、路权、双积分政策全面发力,鼓励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同时,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碳减排政策,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外部动力。整体来看,政策持续利好为锂电池及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锂电池产业需求逐步回暖,中国锂电池企业出海布局加快,带动国内锂电设备恢复增长
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受新能源车及储能市场快速增长拉动,国内锂电池产业迎来新一轮扩产潮。多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相继启动大规模新建项目,总投资规模接近万亿元,预计新增产能超过 2,000GWh。伴随前期集中扩张与下游需求阶段性调整,锂电设备行业自 2023 年起经历了增速放缓,行业整体进入短期盘整期,设备投资节奏趋于理性。
2025 年以来,我国锂电池产业终端需求快速回暖,有望带动上游锂电设备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动力电池方面,2025 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2.5万辆、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36.7%,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
储能电池方面,随着风电光伏装机比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数据中心需求驱动、储能技术进步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5 年 1-6 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 42.6GWh,同比增长 27.5%。随着《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发布,2027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 1.8 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持投资约 2,500 亿元,我国储能电池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扩产浪潮。
在经历了两年的调整与消化后,随着终端需求逐步回暖、产业链库存逐步出清,锂电池头部企业产销两旺,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2025 年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暖,设备采购需求有望进入恢复性增长通道。
与此同时,中国锂电池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步伐,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已在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加快产能落地。锂电池企业出海不仅带动国内设备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还对设备技术标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欧盟 CE 认证,以及特斯拉、大众等国际车企采用的车规级制造标准。
在海外市场,具备自主专利布局、规模化交付能力、跨标准适配能力的锂电设备企业,将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凭借技术积累、工程化能力与全球服务体系优势,优秀设备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本轮产业国际化扩张和技术升级趋势,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4、锂电前段设备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1)锂电池制造技术持续升级,对设备要求持续提升
锂电池性能正向着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方向发展,行业技术从原材料到工艺到设备都在持续进行产品与技术迭代。对于设备供应商而言,需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进行产品迭代,提升产品精度、生产效率和生产优率,同时严格控制成本。受此影响,最近几年锂电设备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普遍较高。
(2)下游产能扩张加速对设备质量、交货速度与价格提出更高要求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锂电设备行业经过前两年短暂调整后,2025 年下游行业有所回暖,但行业竞争加剧,短时间内对锂电设备企业的产品质量、交货速度与价格提出更高要求。其一,电池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锂电池新增产线要求相关设备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其二,产能建设速度要求设备企业的交货周期尽可能缩短,以便电池工厂快速投产;其三,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且即将退出,使得产业链上游成本压力增加,电池厂对设备企业加大降价压力。
5、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1)工艺及设备新型化的发展趋势
以制浆设备为例,为实现更高产能、更高效率的连续化生产,新能源电池制造工艺正由传统的批次式制浆方式逐步向半连续式及连续式制浆方式演进。
目前国内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天津力神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中,均采用循环式高效制浆工艺技术。循环式高效制浆工艺凭借高固含、高效率、分散均匀性好、生产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首选制浆方案。除循环式高效制浆路线外,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如国轩高科、中创新航、鹏辉能源等,也探索采用双螺杆制浆技术,以适配特定材料体系及制浆工艺需求。
(2)一体化集成交付,设备企业横向拓展业务
当前,新能源电池极片制造设备正朝着一体化集成交付方向快速发展。即通过将制浆上料系统、分散系统、输送系统、涂布系统及辊压分切系统等多个工艺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与交钥匙工程式交付,由同一设备供应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系统集成与高效协同。未来,随着下游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对产线整体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体化集成交付趋势将更加明显。
在新能源电池极片制造装备领域,为顺应客户制浆段整线采购、整线输出的需求,设备供应商纷纷进行整线布局,打通粉料输送、制浆、浆料输送至涂布、辊压、分切的全工艺链条,以提升自身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新能源电池制浆设备企业亦积极进行横向产品拓展,拓展至相关联的上下游设备领域,通过完善产品矩阵,提升对客户多工序、系统化采购需求的响应能力,进一步巩固与下游客户的合作黏性与市场地位。
(3)半干法、干法电极技术推动前段工艺向高性能、低碳方向升级
在电动汽车、储能、消费电子市场快速扩张的推动下,传统湿法电极制备工艺面临溶剂使用量大、回收能耗高、成本高等瓶颈。基于现有材料体系的高固含制浆涂布技术、半干法及干法电极技术正加速探索演进:高固含浆料(磷酸铁锂≥70%、三元≥80%、石墨≥60%)因高粘度、低流动性及非牛顿流体特性,对混合分散与涂布工艺提出严苛要求,但其可以不改变现有材料体系和配方的优势,使其更容易被电池企业以及终端用户接受,吸引了众多电池企业的技术投入,有望实现产业化落地;而半干法、干法技术通过极大减少溶剂,甚至彻底摒弃溶剂,简化或省却涂布干燥环节,大幅精简工艺流程。工艺简化带来的降本增效优势显著,尽管国内干法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其在环保性、电池性能提升及适配新型电池体系方面的潜力,是下一代电池制造的核心迭代方向。
随着材料与设备持续升级,高固含技术、半干法及干法电极技术有望推动电池产业向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绿色高效方向演进。
此外,半干法及干法电极与固态电池在技术路径与性能优化层面形成深度协同:其无溶剂工艺、高压实密度及优化的固-固界面特性,有效支撑预锂化策略实施与固态电池制备,为提升电池性能及产业化提供关键技术路径。二者协同发展将加速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落地。同时,下游应用场景分化正驱动锂电池极片制造设备功能化转型,设备商需持续深化工艺研究与技术创新,构建兼具高性能与经济性的极片制造解决方案。
(4)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随着传感、5G 通信、自动化与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趋势加速,新能源电池设备行业整体向高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智能制造技术日益成熟,提升了设备研发效率与产线协同水平。新能源电池前段极片制造设备正加速实现“一体化、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未来,新能源电池设备将进一步实现智能监控、远程运维与自优化生产,推动行业向绿色高效、智能制造方向持续升级。
6、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主要壁垒构成
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涉及技术领域众多,需与下游客户在工艺技术上高度协同,且前期需大量资金投入,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头部企业优势显著。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的主要壁垒如下:
(1)技术壁垒
需要长时间研发积累新能源电池前段生产涉及的环节多、设计复杂,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工艺流程中影响新能源电池极片品质的因素较多,材料一致性、温度控制、金属磨损等都会对极片品质产生重大影响。为满足下游客户的良品率、一致性等综合性能需求,通常需要对工艺、设备进行特定优化,整体生产工艺具有精度要求高、控制难度大的特点。随着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对于大产能、高效率、低能耗、低维护成本的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需求更加迫切,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通常需长时间生产研发积累,才能在兼顾生产效率的同时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准入难度较大,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工艺壁垒
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工序与材料属性结合度高,需对全工艺链条拥有深刻理解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涵盖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动力学、纳米技术、表面与界面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控制、仿真计算等多个学科领域。受核心技术掌握程度影响,不同厂商在产品性能、制造成本、交付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行业内头部企业通常在原材料应用、工艺改进、结构设计、产线控制与仿真技术等方面持续投入,通过系统性理解相关工艺技术,形成优异的产品综合性能和较低的单位制造成本,规模化经营后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前段制程直接影响电芯的性能,前段设备需结合材料理化性质进行定制化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对材料技术指标与性能的深入理解,才能实现设备开发、工艺验证与最终稳定量产。因此,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具有较强的工艺壁垒,对企业的技术积累与研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资金壁垒
产能扩张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产线的非标属性较强,产线构造与企业自身工艺直接挂钩,前期设计开发、设备定制,直到后期安装调试、产能爬坡的整体难度较高,研发资金投入较大。因此,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行业从计划扩产起到产能落地需要较长时间,无法迅速实施产能扩张,行业内企业往往会提前数年做好产能规划,按照规划逐步提升产能规模,行业资金壁垒较高。
(4)客户壁垒
先发厂商可同时获得客户资源及产品应用优势新能源电池极片的品质直接影响电池性能,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指标需与下游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的生产工艺高度适配,在下游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进行批量采购前,通常要进行生产线验证、设备测试、电芯测试等多轮测试验证。
头部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试错成本较高,新AC技术导入期较长,在系统定型后不会轻易更换。新进入前段设备领域的企业,需要时间培育产品技术优势并赶超先发的企业,叠加客户为了产品稳定性不会轻易更换设备供应商,新进入者面临着较大的客户壁垒。
特别是在近年来,部分头部电池企业为追求更进一步的产品提升,由被动选择转变为主动参与,上游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厂商与下游新能源电池厂商技术协同与交流更为深入,共同推进新品开发进度,新能源电池前段设备厂商可积累大量前沿工艺及技术应用经验,最先完成导入的厂商将拥有相应的竞争优势。
《2025-2031年锂电前段设备行业市场调研及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2025-2031年锂电前段设备行业全景。报告首先解析了锂电池产业链结构及前段设备(制浆、涂布、辊压、分切)在电芯制造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详实数据,展现了全球与中国市场规模、区域格局及竞争态势,指出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爆发驱动下,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报告深入分析了行业面临的四大机遇:政策持续利好、下游需求回暖、技术迭代加速及中国企业出海布局;同时指出技术升级压力与成本控制挑战。专题研究了四大发展趋势:工艺新型化、一体化交付、干法电极技术突破及智能化升级。 通过对技术、工艺、资金、客户四大壁垒的剖析,报告明确了行业准入难度。最后,报告提供了市场规模预测、投资价值评估、重点方向建议,并对政策、技术、供应链等投资风险提出预警,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全面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