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十五五”:煤炭与新能源融合新蓝海
1.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官方定义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行业的核心定义为: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煤炭矿区资源要素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序实施矿区清洁能源替代,推动煤炭产业链延伸发展,建立完善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最终促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到“十五五”末(约2030年),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要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表现为煤炭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熟,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高,并建成一批清洁低碳矿区,使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2.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已由理念构想步入规模化、实质化推进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高速发展、模式初显、挑战仍存”的鲜明特征。在“双碳”目标与国家系列政策的强力驱动下,行业规模迅速扩张,以“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基地、矿区光伏治理为代表的一批标杆项目已从蓝图走向现实,拉动相关投资与装机容量显著增长。市场主体高度活跃,传统煤炭企业与电力央企转型意愿强烈,正积极从单一的能源生产者向“综合能源服务商”演变。然而,行业深层融合仍面临挑战:一方面,煤电的灵活调节价值在现有市场机制下尚未完全兑现,影响企业改造积极性;另一方面,真正实现煤炭与新能源在系统层面的深度耦合、技术集成(如CCUS、氢氨协同)等关键技术仍多处于示范阶段,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有待突破。总体而言,行业正处在由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由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的关键跃升期前夜。
当前,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正处于政策驱动快速起步与技术示范探索并存的关键阶段。
能源结构转型加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正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16.0%提升至2024年的19.8%。同时,煤炭消费比重在2020年至2024年间从56.7%降至53.2%,但在2022年,其消费量仍达到43.41亿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小幅增长,在2027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
新能源装机迅猛增长: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6.9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贡献了同期约80%的新增电力装机。
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煤炭与新能源的耦合利用更多体现在电力调配上。煤电的调峰作用日益凸显,以保障新能源的并网消纳,但这也带来了煤耗增加和发电成本上升的新课题。更深层次的耦合利用技术,如化学转化、电力、热力等多种形式的协同,以及新能源制氢与煤转化耦合等关键技术,大多仍处于研发示范或探索阶段。
3.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竞争格局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 “国家队主导、地方军协同、专业队赋能”的多元化生态体系。竞争的核心已从单一业务的比拼,升级为对资源获取、技术集成、资本实力和项目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中央发电集团与大型煤炭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产规模、广泛的电网关系以及对煤炭、土地等核心资源的掌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大型一体化基地开发的绝对主力。地方能源国企则利用其深厚的区域根基,在分布式能源、矿区综合治理等细分市场展现出独特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一批专业的新能源设备商与技术服务商,凭借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解决方案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角色深入产业链,为融合项目提供关键支撑。目前,市场虽未见白热化价格战,但围绕优质矿区资源、电网送出通道和技术人才的竞合已悄然展开,共建产业联盟、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常见的竞合模式。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赛道上,参与者正从传统的单一业务向 “综合能源服务商” 转型,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主体协同并进的态势。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股力量的推动:
(1)政策强力引导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明确了绿色低碳的宏观方向。《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专项文件则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与政策保障,将行业发展纳入“十五五”能源规划。
(2)能源安全与转型需求
煤炭在现阶段仍承担着 “能源兜底保障” 的重任。推动其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实现有序转型的现实需要。
(3)技术创新的牵引
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如高效煤电、CCUS)的进步提升了煤炭本身的清洁度。同时,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系统集成技术则为多能互补协同提供了工程上的可行性。
5.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发展机遇与趋势
展望未来,行业机遇广阔,并将呈现出系统化、市场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首要机遇蕴藏在国家规划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中,这为产业勾勒出清晰的增长路径:矿区新能源开发将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清洁能源替代将催生庞大的电动矿卡、充换电设施市场;智能微电网与绿色电力交易则将为项目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其次,技术融合创新将催生新的增长极。随着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电、矿井抽水蓄能、绿电制氢与煤化工耦合等关键技术逐步突破并走向商业化,将彻底改变现有能源生产模式,开创全新的零碳或低碳产业链。最后,金融市场与机制改革的完善将为核心价值赋能。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加速,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补偿机制将日益成熟,煤电的调峰、备用等支撑服务价值将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同时,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体系的完善,将为投资巨大的融合项目提供更精准、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最终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该行业蕴含着丰富的投资与发展机遇,并将呈现以下趋势:
七大重点任务勾勒巨大市场空间:国家能源局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为产业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带来了广泛的商业机会:
矿区新能源开发:有效盘活采煤沉陷区、排土场等土地资源,发展光伏电站、风电项目,并创新“光伏+”多元业态(如与农林业、渔业结合)。
矿区用能清洁替代:包括煤炭生产环节的电气化改造、矿用运输设备的电动化和氢能化,以及配套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和“光储充放”一体站。
矿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分布式太阳能供热、矿井乏风余热、煤矿瓦斯氧化供热等。
智能微电网与绿色电力交易:鼓励矿区建设智能微电网,有序开展绿电直连,并积极参与绿证绿电交易。
煤炭产业链延伸:支持煤炭企业投资开发清洁高效火电和新能源,并鼓励煤化工项目开展规模化绿电、绿氢替代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
关键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化:未来,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电、矿井空间储能、新能源制氢与煤转化耦合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将显著提升融合发展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金融支持与市场机制完善:政策明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融合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辅助服务市场、容量补偿机制等逐步完善,煤电的灵活调节价值将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合理回报。
《2025-2031年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预判专项报告》首先明确了行业定义与战略地位,接着深入分析了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及国际实践经验,为国内发展提供参照。核心部分聚焦于中国国情,详细解读了“十五五”规划等顶层政策的设计与影响,并对2020-2024年的行业规模、供需状况、区域格局及财务能力进行了全面回顾与量化分析。报告进一步通过产业链全景深度剖析、竞争格局与主体竞争力评估,清晰描绘了市场生态。最后,报告前瞻性地研判了核心技术创新趋势、未来投资前景,并识别了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进入壁垒与潜在风险,为洞察这一由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的千亿级赛道提供了全面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