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主要玩家
1、伺服系统行业概况
伺服系统是指以位置、速度、转矩为控制量,能够动态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精密制造和柔性制造的核心技术,属于高端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由于具备定位精度高、动态响应快、稳定性好等性能特点,在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机床工具、纺织机械、电子制造设备、医疗设备、印刷机械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及各种专用设备等。
伺服系统可以分为通用伺服系统和专用伺服系统,其在市场规模、产品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产品技术上,专用伺服需要基于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提供专业化产品,通用伺服需要使其产品在不同行业应用领域内均保持高水平运作,两者在产品技术路线上各有侧重;在应用领域上,通用伺服下游应用领域较广,包括包装、物流、3C电子、锂电池、机器人、木工、激光等,专用伺服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风力发电、矿山机械、缆车索道、电梯等。从自主化率来看,通用伺服自主化率较低,外资品牌占据主要市场,国内厂商通过持续研发实现逐步追赶。专用伺服系统自主化水平较高,自主化率超过80%以上,汇川技术、北京超同步等国产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2、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伺服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液压、气动到电气的过程,其中电气伺服系统根据所驱动的电机类型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系统。
20世纪50年代,直流伺服电机实现了产品化并开始应用,但其存在机械结构复杂维护工作量大等缺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集成电路、交流可变速驱动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流伺服系统逐渐成为主导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机永磁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以及其性价比的日益提高,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有了突出发展。
随着交流伺服电机技术的成熟,交流伺服系统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并涌现出松下、安川、三菱、西门子、博世力士乐、伦茨、施耐德等知名品牌,其中,日本品牌以良好的性价比和较高的可靠性占据了我国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中低端设备市场中具有优势,而欧美品牌凭借较高的产品性能在高端设备中占据优势。
根据普华有策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全球伺服控制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超过150亿美元,此外,由于全球人力成本普遍上升,制造业向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将极大推动市场对伺服系统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全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超220亿美元。
3、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伺服系统产业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中高端制造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伺服系统来实现产品制造高质量和高精度的目的,这一需求促使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由于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伺服系统市场一直为外资品牌主导。近年来,国内厂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不断加强伺服系统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国产伺服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其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我国3C电子、机器人、光伏、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伺服系统来实现产品制造高质量和高精度的目的,这带动了国内伺服系统整体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内厂商凭借性价比、服务快速等优势,逐步改变了原有的外资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并在部分细分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深化、工业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伺服系统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尤其伴随着国产伺服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伺服系统自主化的步伐将会加快,内资品牌在伺服系统的崛起之势将愈发明显。
4、行业主要企业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行业内主要企业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由于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伺服系统市场一直为外资品牌主导。三大阵营的代表企业主要包括外资品牌如西门子、松下、安川电机和三菱等,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高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国内品牌如汇川技术、台达、禾川科技、信捷电气等,通过快速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迅速扩张,部分企业也开始向高端市场渗透。
国内主要厂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不断加强伺服系统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不仅在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的性能上取得突破,也在控制算法、低延迟通信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技术差距,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自主品牌的伺服产品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领域。但是总体而言,国内厂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其在产品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2)市场细分并向专业化发展,竞争策略呈现多样化趋势
中国伺服市场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细分和专业化趋势的加深。企业开始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客户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定制化的伺服解决方案。这种趋势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应用效率和性价比,也促进了行业内竞争的健康发展。在机器人、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领域,对伺服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响应速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国内企业如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等,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推出满足特定行业应用需求的伺服产品,如高精度、低惯量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提升了产品的应用效率和性价比。
在竞争策略方面,中国伺服企业除了在产品性能和价格上进行竞争外,更加重视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汇川技术就通过建立全国范围的服务网络和提供在线技术支持,增强了客户服务体验。此外,企业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的制定,试图通过技术标准来提升自身的市场影响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5、伺服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在全球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中,三个关键趋势尤为凸显,这些趋势不仅代表了行业的技术前沿,也是推动行业未来增长的主要力量。
(1)智能化与自适应控制
伺服系统的智能化是目前发展的核心,体现在采用先进控制算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实现自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这种智能化的伺服系统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调整参数,以适应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提高效率和精确度。智能伺服系统的实现,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灵活性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集成化与模块化设计
伺服系统的集成化与模块化设计是响应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有效策略。通过将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关键组件集成在一体,可以显著简化机械设计和安装过程,降低系统的整体复杂性和成本。同时,模块化设计支持按需定制和快速扩展,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为客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驱控一体化是指将伺服系统中的驱动器与上位机控制器集成在一起,实现缩小体积、减轻重量和提高性能的目的。驱控一体化集成可在有效提高伺服系统灵活性、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使伺服系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控制算法,通过共享内存即时传输更多的控制、动态信息,提高内部通信速度。近年来,国内外企业都相继推出驱控一体化产品,一体化集成不局限于驱动器与控制器间的集成,同样也适用于驱动器与电机。传统的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可两两结合集成,用一体化集成的思路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效率的提高。
(3)高性能化和精密控制
高动态响应能力、快速精准定位是伺服系统的核心竞争力。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电机能够满足复杂加工、高速自动化装配线和精密定位的需求。随着芯片运算能力和集成度的提升、编码器技术的升级,电机控制算法、自适应算法均能不断优化,伺服系统的性能也在稳步提升。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4-2030年伺服系统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第1章 伺服系统行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1 伺服系统行业界定
1.1.1 伺服系统定义及构成
1、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2、伺服系统定义
3、伺服系统构成
(1)伺服驱动器
(2)伺服电机
(3)伺服编码器
1.1.3 伺服系统分类
1.1.4 伺服系统性质特征
1.1.5 伺服系统专业术语
1.1.6 伺服系统所处行业
1.2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3 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监管&标准体系
1.3.1 伺服系统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职能
1、监管体制
2、自律组织
1.3.2 伺服系统行业标准体系及建设进程
1.3.3 伺服系统行业现行标准汇总分析
1.4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2.2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2.2.1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整体发展
2.2.2 全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体量
2.3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竞争态势
2.4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区域发展格局
2.4.1 全球伺服系统区域发展格局
2.4.2 北美地区市场分析
2.4.3 欧洲地区市场分析
2.4.4 日航区域市场分析
2.5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2.6 全球伺服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3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供需规模及发展痛点分析
3.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技术进展
3.1.1 关键技术现状与突破
1、伺服系统工作原理
2、伺服系统生产工艺流程
3、伺服系统关键技术及性能指标
3.1.2 科研创新成果&转化
1、伺服系统行业专利申请/公开
2、伺服系统行业热门技术
3、伺服系统行业专利热门申请人
3.2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3.3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特性分析
3.4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主体分析
3.5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3.6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3.7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供需平衡状况及市场行情走势
3.7.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3.7.2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价格情况
3.8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体量分析
3.9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痛点分析
第4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
4.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
4.1.1 伺服系统竞争者入场进程
4.1.2 伺服系统竞争者区域热力图
4.2 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4.2.1 伺服系统行业整体市场竞争格局
4.2.2 伺服系统行业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通用伺服系统市场
2、专用伺服系统市场
4.3 伺服系统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4.4 伺服系统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4.1 伺服系统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4.2 伺服系统行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4.4.3 伺服系统行业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4.4.4 伺服系统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4.4.5 伺服系统行业现有企业竞争情况
4.4.6 伺服系统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4.5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投融资、兼并与重组典型案例
第5章 伺服系统产业链全景及配套产业发展
5.1 伺服系统产业链结构梳理
5.2 伺服系统产业链生态图谱
5.3 伺服系统产业价值链分析
5.4 伺服系统原材料
5.4.1 硅钢供应市场分析
1、硅钢片市场概述
2、硅钢片的产量分析
5.4.2 稀土供应市场分析
1、稀土储量情况分析
2、稀土矿产量分析
5.4.3 磁性材料供应市场分析
1、磁性材料概述
(1)铁氧体磁性材料
(2)稀土永磁材料
2、磁性材料产量情况
5.5 伺服系统零部件
5.5.1 伺服系统零部件概述
5.5.2 传感器市场分析
1、传感器市场发展概述
2、传感器市场规模情况
5.5.3 IC制造与电子元器件市场分析
5.6 配套产业布局对伺服系统行业的影响总结
第6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细分市场分析—按系统构成
6.1 伺服系统行业细分市场概况
6.2 伺服系统细分市场 伺服驱动器
6.2.1 伺服驱动器概述
6.2.2 伺服驱动器市场概况
6.2.3 伺服驱动器发展前景
6.3 伺服系统细分市场 伺服电机
6.3.1 伺服电机概述
6.3.2 伺服电机市场概况
6.3.3 伺服电机发展前景
6.4 伺服系统细分市场 编码器
6.4.1 编码器概述
9.4.2 编码器市场概况
9.4.3 编码器发展前景
第7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细分应用市场分析
7.1 伺服系统应用场景&行业领域分布
7.2 伺服系统细分应用 电子制造设备
7.2.1 电子制造设备发展状况
7.2.2 电子制造设备领域伺服系统应用概述
7.2.3 电子制造设备领域伺服系统市场现状
7.2.4 电子制造设备领域伺服系统需求潜力
7.3 伺服系统细分应用 电池制造设备
7.3.1 电池制造设备发展状况
1、发展概述
2、发展状况
7.3.2 电池制造设备领域伺服系统应用概述
7.3.3 电池制造设备领域伺服系统市场现状
7.3.4 电池制造设备领域伺服系统需求潜力
7.4 伺服系统细分应用 工业机器人
7.4.1 工业机器人发展状况
1、发展概述
2、发展状况
7.4.2 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应用概述
7.4.3 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市场现状
7.4.4 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需求潜力
7.5 伺服系统细分应用 光伏设备
7.5.1 光伏设备发展状况
1、发展概述
2、发展状况
7.5.2 光伏设备领域伺服系统应用概述
7.5.3 光伏设备领域伺服系统市场现状
7.5.4 光伏设备领域伺服系统需求潜力
第8章 全球及中国伺服系统主要企业案例解析
8.1 全球及中国伺服系统主要企业市场份额
8.2 全球伺服系统企业案例分析
8.2.1 西门子Siemens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业务架构及伺服系统业务布局
8.2.2 安川电机YASKAWA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业务架构及伺服系统业务布局
8.2.3 松下电器PCRFY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业务架构及伺服系统业务布局
8.3 中国伺服系统企业案例分析
8.3.1 A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及利润情况
3、企业营收结构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情况
6、企业业务布局战略分析
8.3.2 B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及利润情况
3、企业营收结构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情况
6、企业业务布局战略分析
8.3.3 C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及利润情况
3、企业营收结构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情况
6、企业业务布局战略分析
8.3.4 D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及利润情况
3、企业营收结构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情况
6、企业业务布局战略分析
8.3.5 E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及利润情况
3、企业营收结构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情况
6、企业业务布局战略分析
8.3.6 F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经营及利润情况
3、企业营收结构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情况
6、企业业务布局战略分析
8.3.7 其他
第9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环境洞察&SWOT分析
9.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
9.1.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GDP及增长情况
2、中国三次产业结构
3、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情况
4、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9.1.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1、国际机构对中国GDP增速预测
2、国内机构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9.1.3 伺服系统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9.2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
9.2.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中国人口规模及增速
2、中国城镇化水平变化
9.2.2 社会环境对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9.3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9.3.1 国家层面伺服系统行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
1、国家层面伺服系统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国家层面伺服系统行业规划汇总及解读
9.3.2 政策环境对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9.4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SWOT分析
第10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潜力评估及趋势前景预判
10.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10.2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0.3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趋势预判
10.3.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竞争趋势
10.3.2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技术创新趋势
10.3.3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细分市场趋势
第11章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投资风险、机会及建议
11.1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主要壁垒构成
11.2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11.2.1 伺服系统行业市场竞争风险分析
11.2.2 伺服系统行业技术风险分析
11.2.3 伺服系统行业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分析
11.3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投资价值评估
11.4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11.5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户名: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复兴路支行
账号:1121 0301 0400 11817
任何客户订购普华有策产品,公司都将出具全额的正规增值税发票,并发送到客户指定微信或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