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主要特性、发展前景、发展趋势
汽车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广、全球化程度高。随着行业准入、投资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政策不断发展,车身制造业行业标准和竞争要求不断提高,政策保障行业整体健康运行,落后产能的小企业面临淘汰,利好头部优质企业加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各项产业政策在规划指引、投资导向、资金补贴等多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组成,承担了更多节能减排责任,也是商用车领域长期向好的重要产业机遇,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为行业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1、商用车车身行业发展概况
商用车和乘用车均由动力总成、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大系统组成,各大系统通过零部件的有效组合实现汽车的基本功能。车身是商用车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载货车为例,载货车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大系统构成,分别为车身系统、动力及驱动系统(燃油及燃气车包含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等,电动车则包含电池、电机及电控等)、底盘及悬挂系统(包含车架、车桥、轮毂等)、挂车及车厢等载重系统。其中车身系统(驾驶室总成、含电控系统)作为四大系统之一,是车辆的主体形象及控制中枢及数据终端载体,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直接影响使用人的驾驶体验。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汽车生产过程中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呈现出全球性配置的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大整车制造商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和采购策略,并最终导致汽车各零部件制造从整车制造中剥离出来、独立面对市场的形势。整车制造商与汽车车身及零部件供应商的剥离提高了彼此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汽车车身及零部件供应商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亦越来越深。在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体系下,整车企业负责车型开发设计、整车组装和终端品牌经营,车身及零部件企业负责零部件的模块化、系统化开发、设计和制造。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组成了一个多层级的金字塔式配套体系。
整车厂商一般只向一级供应商采购零部件,与一级供应商有明确的配套关系。一级供应商具有产品开发能力,一般是总成系统、模块供应商。一级供应商数量较少,一级供应商与二级供应商有协作配套关系,二级供应商再与三级供应商产生协作配套关系,供应商数量逐级增多,这样就形成了类似“金字塔”型的配套体系。具体到商用车车身行业供应体系中,独立车身厂商作为整车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与整车厂合作最为密切,进入壁垒最高;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商用车车身供应链情况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商用车车身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车厂集团内部的附属车身厂,为整车厂自身生产的整车提供配套车身总成。这类车身厂订单来源固定,产品型号仅限于对应整车厂车型,产品类别较为专一;另一类是独立于整车厂系统的独立车身厂,如湖北齐星、正和科技、十堰方鼎、湖南同心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独立车身厂的订单来源包括整车配套和零售改装两方面,产品类别较为多样。
现阶段,商用车车身行业呈现“整车厂附属车身厂主导,独立车身厂为重要支撑”的市场格局。
2、 行业竞争格局
(1)一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格局稳定
商用车车身供应链是金字塔式的多层级体系,一级供应商通常向整车制造商供应集成化、模块化、系统化的总成产品。由于车身系统会直接影响到车辆节能减排和车上人员人身安全,因此整车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考核周期长、更换风险高,双方一旦确立合作关系整车制造商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而使得一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2)外部独立车身供应商更具竞争优势
按照配套方式的不同,商用车车身厂商可分为内部供应商和外部供应商。内部供应商是指由整车制造商自身控股的零部件厂或子公司,此类供应商通常只向某一家或几家整车厂供货;外部供应商是指股权上独立于整车制造商,具备独立完整研发、生产、采购、销售能力的供应商。外部供应商通常客户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成本和效率优势更为明显,且能够极大的分散整车厂的投资金额及投资风险。随着汽车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以及全球采购系统的建立,外部供应商凭借规模优势、研发优势和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从而更具竞争优势。
3、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主要特性
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主要特性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主要使用者的变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商用车的市场需求持续发生变化。经济水平发展方面,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正向带动了消费者更高水平和更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主要使用者方面,随着年轻一代(特别是 90 后)逐渐成为商用车主要消费群体,除经济性外,对产品的舒适度、时尚度等有了更高要求,高端化、定制化、年轻化的需求凸显;新技术应用方面,商用车加速轻量化、低碳化、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升级换代赋予商用车更加丰富的产品设计空间。
商用车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整车厂难以依靠单一车型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整车厂一方面对现有龙头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需积极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导致商用车产品的多元化。商用车产品的多元化推动了整车厂的平台化战略,从而为独立车身厂商以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大型整车厂倾向于选择专业性、综合能力和生产能力强的厂商进行合作。随着下游整车厂集中度的提升,对独立车身厂商或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需求亦向头部聚集,专业化、集中度不高的厂商逐渐被淘汰。未来随着商用车行业零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多元化趋势推动独立车身厂需求提升,独立车身厂与整车厂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独立车身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车身总成供应给整车制造以及售后配套,独立车身厂的市场需求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商用车整车需求的增减,直接带动车身需求的同步变化;另一方面是商用车车身供应结构的变化,即独立车身厂供应在商用车车身行业的占比提升。
5、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1)产业集群化
近年来,得益于新兴市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从而带动汽车配件产业不断扩大。汽车产业的特点和规模决定了以产业链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企业集群更具竞争优势。在目前的生产组织形式下,汽车零部件、车身的模块式供应商对整车生产的参与程度更高,与整车厂的时间距离要求更近,从而缩小了配套半径、提高协同能力,推动了汽车车身及零部件行业的集群化发展。按地域划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以整车厂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分别为:东北汽车产业集群(黑龙江、吉林、辽宁)、环渤海汽车产业集群(北京、天津、河北)、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江苏、浙江、上海)、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广东)、中部汽车产业集群(湖北、河南、安徽)和西南汽车产业集群(四川、重庆)。
(2)采购和供货集成化、模块化
模块化采购是指整车厂以模块为单元向上游供应商采购配套产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大整车厂商纷纷改革供应机制,由单个零部件采购逐渐变更为模块化采购,以充分利用车身及零部件厂商的专业优势,同时简化了配套工作,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在模块化采购中,车身及零部件厂商参与并承担了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并积极实施整车同步开发或预开发,越来越深入的介入整车开发、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车身及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水平,增强规模效应。整车厂在产品、技术上越来越依赖车身及零部件厂商。汽车车身及零部件企业正走向独立化、规模化的市场发展道路。
(3)汽车整车厂与供应商合作开发趋势明显
为了在持续增长的汽车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汽车整车厂均加快推出了新车型。出于缩短车型开发周期、应用最新技术和提高开发成功率的考虑,整车厂一般会选择长期合作的独立车身厂商或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合作开发。独立车身厂商或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根据整车厂的需求及技术资料进行设计、开发和制造,并在整车厂商试装后根据试装结果对产品进行调试和改进。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整车厂商提高研发的成功率,进一步巩固汽车车身及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4)跟随整车厂的平台化战略,发展产品平台化
产品平台化是汽车工业在市场需求多样的背景下提出一种经营策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款式单一、颜色单调的车型难以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会从整车性能、舒适性、驾驶室空间等多种维度来评价一款车型。整车厂必须能对消费者多样化且多变的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供丰富的车型产品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整车厂又需要充分控制新产品开发和生产成本,以保障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平台化战略实际上是将汽车从单车型的开发转向系列化、多样化、模块化。一方面通过建立产品平台,整车厂可以同时满足多款车型的研发与生产需要,通过现有的平台架构延伸就可以迅速完成新车型落地。另一方面产品平台贯穿于研发、生产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不同车型的生产技术、零部件通用,降低了车型研发和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多数整车厂都发展出了自身的代表产品平台。而跟随整车厂的平台化战略,上游供应商特别是独立车身厂商亦同步发展平台化,以实现产品多样化和降本增效的统一。
6、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主要壁垒构成
(1)备案壁垒
车身供应商生产的产品经过装机试验或小批量订单生产验证后,正式推向市场以前,主机厂需要将整车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及主要配置、车辆产品强制性检测项目信息等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备案,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进行公示。车身作为商用车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外观、主要配置、尺寸也需备案和公示。一旦特定车身与整车配套和公示后,整车厂在该型号整车备案和公示后,不再对供应商进行变动。
(2)技术壁垒
汽车制造商对汽车外观、生产成本、环保性能及安全保护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促使车身厂商对技术进行不断打磨研究。针对企业已有产品,企业需要掌握主流生产工艺,并通过产品应用反馈及自主技术研发,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升级,从而为最终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同时,随着客户对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企业需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系列,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新进入企业在不具备一定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只能涉及少数车身零部件的开发及生产,且产品质量及性能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导致本行业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
(3)资金与规模壁垒
独立车身厂商通常对资金需求规模较大,主要用于生产基地布局、先进设备采购、模具购置或开发等。根据《商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商用车企业的生产条件、设备要求都有不同要求。独立车身厂商在生产方面,厂房建设、生产设备购置、车型开发投入、模具开发或购置等,投产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投入等对资金需求较大;在销售方面,由于整车制造商行业集中度较高,导致其通常占据一定谈判优势,信用期限相对较长,对车身厂商造成一定流动资金压力。同时商用车车身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由于其厂房建设、生产设备购置、车型开发投入、模具开发或购置等固定投入较高,必然要求企业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实现生产效益。因此本行业存在较高的资金与规模壁垒。
(4)客户壁垒
车身作为商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制造商对车身厂商的产品质量、可靠性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汽车车身供应商在进入整车厂的采购体系前须履行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首先,车身供应商必须建立客户指定的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如 IATF16949 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其次,整车厂会按照各自的供应商评选体系,对配套车身厂商在产品技术开发能力、产能装备水平、生产体系、生产经验、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打分审核,并进行现场制造工艺审核;此外,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先期策划(APQP)和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并经过严格且漫长的产品装机试验或小批量订单生产验证。
基于越来越深度合作的关系,车身厂商一旦通过汽车制造商的审核,通常只要未出现产品质量等重大问题,双方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进入者在没有客户积累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较长时间进行客户关系的培养,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发展到一定规模。
《2024-2030年商用车车身制造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专利、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