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竞争格局、发展前景、市场规模报告
1、 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热电联产是指由供热式汽轮机既发电又供热的连续生产方式,其具有热能利用率高、热产品质量高、供热可靠性高的特点,通过管网集中供热,可以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质热能,节约燃料的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小锅炉所占用的土地、维修和更换设备的劳力和资金,还可以减轻城市污染,因此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我国的燃煤热电联产发电站在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开始建设。在 1953 年至 1967年间,我国 6000KW 以上供热机组占火电机组的 20%左右。自“六五”计划起,我国热电联产行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装机容量不断增长,6000KW 以上供热机组在全国火电机组总容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
从长远看,我国能源是十分紧缺的,热电联产将客户用热需求和发电紧密联系,能够提高效率、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是国内外公认有利于节约能源与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是解决城市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主要热源和供热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热电联产项目愈加重视,《我国节约能源法》、《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均提出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同时由于国家不断推进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环保减排政策的不断出台,热电联产也将进一步向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推动行业放弃分散锅炉,大型集中供热模式将越来越普遍,对周边区域的电力、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 行业竞争格局
热电联产行业属于公用基础设施行业,具有区域自然垄断的特点。地方政府以集中供热为前提,根据本地区城市供热规划、环境治理规划和电力规划,考虑当地气候、资源、环境等外部条件,以满足热力需求为首要任务编制城市供热、热电联产规划。
热电联产项目是根据地方政府规划,遵循“统一规划、以热定电、立足存量、结构优化、提高能效、环保优先”的原则规划建设,在热源点规划方面,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关于印发<热电联产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能源[2016]617号),以蒸汽为供热介质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一般按 10 公里考虑,供热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规划建设其他热源点,并且热力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损耗。因此热电企业具有区域性的分布特点,同时国内也未形成全国性的大型供热集团,行业内企业主要服务其所在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在该区域具有先发优势和排他性,竞争程度较低。
3、 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政府在进行热电联产规划时,应根据考虑当地气候、资源等,结合城市供热、电力、环保等规划,还应将热电联产规划纳入本省(区、市)五年电力发展规划并开展规划环评工作,规划期限原则上与电力发展规划相一致。以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工业区应当尽可能集中规划建设,以实现集中供热,在已有热电厂的供热范围内,原则上不重复规划建设企业自备热电厂。同时,热电联产项目需经对应监管层级的发改委、住建委、环保局等多部门的准入审批,项目审批严格。
(2)区域壁垒
热电联产企业必须通过固定管网进行传热介质的输送,固定管道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热量损失,长距离热力传输受到限制。同时,根据《关于印发<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141号):以蒸汽为供热介质的一般按 8 公里考虑,在 8 公里范围内不重复规划建设此类热电项目;根据《热电联产管理办法》的规定,以蒸汽为供热介质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一般按 10 公里考虑,供热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规划建设其他热源点。因此,热电联产企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3)资金和技术壁垒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热电企业建设发电机组成本较高,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建设周期和回收期均较长,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持;热电联产作为城市供电、供热的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协调设备运行商、电网公司、热用户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多方利益,才能持续稳定经营,另外某一区域内的供热基础设施完成建设后,需要企业持续对网管、设备进行维护、更新及技术升级改造,对专业技术和系统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拥有专业技术团队。因此进入热电联产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
(4)环保壁垒
热电联产企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硫、含硝的废气、粉尘等,生产企业必须具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技术和设备,取得环保部门的批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指标必须符合环保监管要求。因此,为了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家环保监管要求,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环保处理设施,不断提高环保工艺,这也成潜在竞争者的重要壁垒。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热电联产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