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元件行业正朝着高功率、高频、自动化的技术演进
1、磁性元件行业发展概况
(1)磁性元件作为关键零部件,成为新能源产业链升级的重要环节
磁性元件作为基础元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家电、照明、消费电子等领域,不过该类消费级的磁性元件功率等级要求相对较低,规格和性能需求差异化不大。相较而言,工业级、车规级应用领域对于磁性元件的适用环境、振动冲击、使用寿命、可靠性以及容错率等方面性能要求较高,技术难度高。各级别元器件要求对比如下:
各级别元器件产品要求对比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电气化推进和能源转型升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兴产业,对电力消费的强度越来越大,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并衍生出了更多基于电能磁能转换原理的核心技术应用。同时光伏储能等新兴电力产业也在不断提升电压和功率等级以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和能源转型战略。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磁性元件从通用件成为安全件以及控制器件,对于转换效率、安全可靠性以及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产业链技术升级的关键一环,起到了关键性、基础性的作用。
磁性元件成为新能源产业链升级的重要环节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功能重要性提升
新能源领域磁性元件较传统领域,于应用技术与安全性方面作用更关键。新能源产业用电发电需电能转换,催生出众多新型电源与功率器件,其承担能量转换并成核心。新能源汽车相较传统车新增部件以应充电用电,快充需求又促生高压充电桩等;光伏储能因组件输出特性需逆变器处理。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等分别是对应系统核心,磁性元件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从功能件转为安全件,可靠性要求大增,故其在新能源时代应用更广且重要性显著提升。
磁性元件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性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产品更新迭代快
新能源领域磁性元件较传统低功率等级产品,应用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且更新迭代快。因新能源功率渐高致磁性元件体积趋大,这会增成本与损耗,故产品小型化成技术发展关键,厂商需依下游电路、尺寸与性能等从多方面快速开发。同时,新能源行业爆发使应用范围扩、技术产品更新加速,磁性元件需持续迭代开发以适配下游。
3)价值量提升
相较于传统应用领域,新能源领域拓宽磁性元件应用且向安全控制件转变,材料与技术要求更高,致产品附加值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使磁性元件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传统汽车多用于娱乐功能,新能源汽车新增电能转换核心部件,对磁性元件用量与性能要求更高,800V电压平台普及后需求及性能要求将更上一层楼,东吴证券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400V与800V新能源汽车磁性元件单车价值量分别约150元、1500元、3000元;充电桩采用模块式组合功率,为满足高电压平台快充需并联更多充电模块,30kW充电模块约需20个磁性元件价值量600元,800V平台480kW快充桩磁性元件价值量约9600元;光伏储能方面,磁性元件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
4)成为产业链升级的重要环节
新能源行业发展使发电、供电等效率要求提高,光伏发电、汽车充电等场景功率渐高,磁性元件功率密度提升成趋势,其散热问题关乎安全与可靠性,是产业链升级重要环节。
磁性元件是功率变换电路中能量损耗较大元器件,占功率变换器总损耗20%-30%,且降耗难度大,在功率变换器功率提升趋势下,降低其能量损耗成下游整机降耗的技术瓶颈之一。
同时,随着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如碳化硅、氮化镓应用,开关频率提升,推动功率变换器向小型化、高功率发展,也给磁性元件提高功率密度、降低能量损耗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2)磁性元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磁性元件总体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2023年全球及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17.7亿美元和68.9亿美元。近年来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带动了磁性元件市场规模的增长。
2019-2023年全球及我国磁性元件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从磁性元件下游应用领域来看,2020年全球电子变压器下游仍主要由照明、家用电器、通讯设备构成;2020年全球电感器下游主要由移动通讯、工业级基础设施、电脑构成。综上来看,新能源磁性元件市场占总体应用领域市场规模比例仍然较低,未来潜在市场空间较大。
2、磁性元件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1)高功率密度
磁性元件在功率变换器中损耗占比20%-30%,重量占30%-40%,体积占20%-30%,是影响其体积重量的主因。新能源功率变换器发展趋势促使磁性元件向低损耗、小型化、高功率密度迈进。实现高功率密度可经由降低变压器热损耗,借磁芯与绕组优化达成;或运用磁集成与磁组合技术,削减磁性元件重量体积并降磁芯与绕组损耗来提升。
1)磁芯与绕组优化
磁性元件磁芯材料多样,其损耗含磁滞、涡流与剩余损耗,可定制适配特殊磁芯材料降损。磁芯结构丰富,企业借研发设计等可实现多项目标,如提空间使用率、EMI屏蔽等。电感器多单绕组,有单层与蜂房式线圈之分;变压器常双绕组,线圈类型多样。优秀绕组设计可减铜损,如高频下交叉布置绕组等。总之,磁芯与绕组优化能降磁损铜损,提升磁性元件功率密度。
2)磁集成与磁组合
除磁芯与绕组优化,磁集成与磁组合可实现高功率密度与小型化。磁集成是将多分立器件绕于一副磁芯,经磁通量耦合等及参数设计,能降元器件数、磁芯体积重量与损耗等,还可减少端子及电流量谐波失真等,其设计复杂且多解,从磁通作用关系有四种集成方式。磁组合是将磁性元件合理布于底板且互不干扰,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可减空间、便拆装并控温升散热。未来随相关技术发展,磁集成与磁组合技术有望更广泛应用。
(2)高频化
高频化指功率变换器开关频率的高频化,在相同磁通密度下,开关频率提升一倍,磁性元件的磁芯横截面积可减少一半左右,能够有效减小磁性元件的体积。但应用于高频的磁性元件易出现趋肤效应与邻近效应,绕组损耗较大,对磁性元件的损耗优化与散热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随着磁性元件的高频化发展,磁性元件从立体结构向平面结构、片式结构、薄膜结构发展,产品体积与重量有望持续下降。
(3)自动化
磁性元件规格型号繁杂,设计、尺寸与工艺各异,生产难全标化自动化,工业级与车规级尤甚,需二次开发设备,无通用设备可选。我国企业虽多自动化尝试,但行业整体转型迟缓,手工与半自动化仍为主流。企业常因缺设备使用等经验,致设备闲置或不匹配、故障多。未来下游要求与人工成本将促行业自动化转型,对企业设备开发相关技术要求更高。
3、磁性元件发展过程和竞争现状
磁性元件涵盖变压器、电感器等,属基础电子元器件。欧美、日及中国台湾地区发展早,有诸多知名厂商,主导我国早期磁性元件产业发展,后随电子信息制造业向大陆转移,国内厂商崛起。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引进消费电器激发磁性元器件需求,90年代产业向东南沿海转移,一批内地企业成立,借OEM模式进入该产业,如1988年成立的海光电子等。
21世纪初,部分国内厂商提升规模与研发实力后,从OEM向ODM转型,产品获认证、建品牌影响力,像可立克、京泉华、顺络电子等都有各自发展历程与成果。
2001年我国加入WTO,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移动通讯行业发展带动珠三角地区相关磁性元器件企业兴起,如2008年成立的铭普光磁、2003年成立的美信科技,它们各有主营领域及主要客户,且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4、磁性元件行业内主要企业
磁性元件行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日本企业为主导的全球市场格局,其中胜美达、村田、TDK等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国内磁性元件行业持续繁荣,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可立克、顺络电子、铭普光磁、京泉华、伊戈尔等,并先后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布局。
行业内主要企业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025-2031年磁性元件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