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逐渐增加以及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低碳化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逐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重点发展新能源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战略。2020 年 9 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式提出了“双碳”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 号)的要求,我国“双碳”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即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8%;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1、新能源转向精细化管理,释放信息化需求
新能源产业在发展初期重视场站硬件,如风机功率、光伏板转化效率、场站建设规模等。在现阶段,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高速增加,新能源产业的关注重点已从注重规模化发展转向注重精细化发展,致力于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获取更高的发电收益。电站智能管理、发电量智能控制等技术在新能源电站中开始得到普遍运用。随着《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807 号)、《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办函[2022]39 号)等文件的出台,新能源消纳问题也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信息化手段在新能源电力消纳管理等方面将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2、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分析
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而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由于其具有随机性、波动性以及间歇性等特点,与传统能源的电力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将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市场建设带来挑战。因此,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将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新能源消纳对发电、输变配电、售用电侧的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信息化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平衡供需的关键技术,由此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产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电力数字化核心软件及服务市场规模为560亿元,相比去年增长16.9%。
2020-2024年电力数字化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信息化应用规模扩大,渗透率加深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和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信息化需求的增长。随着数字化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和智能化技术(如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的应用,电力系统逐步向智能化、双向互动转变。发电、输电、负荷侧等领域的信息化需求不断增长,应用场景多样化,推动信息化的规模扩大和渗透加深。
(2)信息化促进能源大数据生态建立
新能源信息化打破了产业内的数据壁垒,覆盖从发电到用电的全流程管理。通过结合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形成完整的能源数字化产业链,推动上下游联动,提升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效率,有效吸纳新能源电力,促进能源大数据生态的构建。
4、新能源信息化产业的行业进入壁垒
新能源信息化产业进入壁垒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025-2031年新能源信息化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专利、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RS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