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型抗疟药物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和公共卫生问题
1、疟疾概况
疟疾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由红细胞感染疟原虫属原生动物寄生虫引起,这种寄生虫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目前共有五种最常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疟疾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是非洲流行疟疾的主要病原体,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疟原虫。诺氏疟原虫主要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疟原虫,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的森林地区出现。蚊子将寄生虫以一种称为子孢子的形式注入皮肤和血液中。它们进入肝脏,在那里它们成熟并繁殖。然后成熟的寄生虫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引起疾病。大多数情况下,疟疾通过蚊虫叮咬的形式传播,也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疟疾病例总数为2.47亿,死亡病例为61.9万例。从2017年到2021年间,新发病例数从2.37亿人增加到2.47亿人,复合年增长率为1.0%。预计到2025年,全球疟疾新发病例数将达到2.60亿人,2030年将达到2.65亿人。
2、抗疟药发展趋势
1820年,法国从金鸡纳树皮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将之命名为奎宁。随着科学家对抗疟药的不断改进,衍生出以奎宁等为代表的芳、杂环甲醇类,以氯喹等为代表的4-氨基喹啉类,以及以阿莫地喹等为代表的杂环氨酚类抗疟药。它们的出现让疟疾不能再肆意伤害人类,但随着该类药物大量长期使用,疟疾的耐药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此时,科研小组发现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目前疟疾以防治结合为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缓病情并减少死亡。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combinationtherapies,ACTs)是当前WHO的推荐方法。
虽然氯喹、青蒿素等经典药物取得了治疗疟疾的巨大成功,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恶性疟疾对氯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等药物出现了广泛的耐药性。虽然ACTs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近年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许多地方,出现了疟原虫的青蒿素耐药性,另有报道也发现在某些地方,疟原虫对ACTs疗法搭配药物的耐药性有所增加。因而开发新型抗疟药物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和公共卫生问题。
3、抗疟药市场规模
2017-2022年期间,全球疟疾治疗药物市场以3.8%的复合年增长率从8.28亿美元增至9.97亿美元。该市场将以5.3%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于2025年达到11.64亿美元。未来,疟疾药物市场将以3.7%的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增长,有望在2030年达到13.95亿美元。
全球疟疾治疗药物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4、抗疟药行业产业链
抗疟药产业链涵盖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包含青蒿等的种植(如重庆酉阳种植面积大、青蒿素含量高)及原材料提取加工、辅料供应;中游有核心的药物研发(涉及药物靶点发现、设计、临床试验等)、原料药生产(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及制剂制造;下游是抗疟药物的销售和使用环节。这一环节包括药品的分销、批发、零售以及医疗机构的使用等。
抗疟药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5、抗疟药的竞争格局
跨国制药公司(如诺华、赛诺菲)在公营领域的份额超过80%市场份额,这些地区患者主要通过由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发放。由于专利问题和其他历史原因,在2007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将一项中国自主生产的抗疟药物列入采购清单,直到目前中国药企仍然只是青蒿素抗疟药的原料供应商,而无法成为制药方。
由于无力挑战跨国制药公司在占有80%市场份额的公营领域的统治地位,中国ACT生产商转向了私营部门。在非洲,多数人仍无法获得公共卫生服务因而不得不从本地集市摊位、药店之类私人渠道购买抗疟疾药品。
行业内主要企业有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方科泰医药有限公司、法国赛诺菲集团、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等。
抗疟药行业内主要企业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024-2030年抗疟药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专利、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