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手术显微镜行业技术水平特点及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挑战
发布日期: 2023-07-23 20:43:29

手术显微镜行业技术水平特点及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挑战

手术显微镜是一种涵盖光学、机械、电气、软件、数字化等多个领域技术于一体的高端医疗设备,可以为手术环境提供有可调节的放大倍率选择、稳定明亮的照明以及更清晰的手术视野。现代手术显微镜还内置集成了 3D 4K 超清影像模块、手术荧光模块、手术导航模块等先进技术。长期以来,德国蔡司(Zeiss)、德国徕卡(Leica)两个品牌占据了外科手术显微镜的主要市场份额。根据蔡司医疗事业部披露的数据,仅德国蔡司(Zeiss)、德国徕卡(Leica)两家占据了外科手术显微镜近 50%的市场份额,然而动辄数百万元的昂贵的价格及高昂的维护成本,普通医疗机构难以承受。

2-230H312464K13.png

1、手术显微镜行业技术水平特点

(1)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

手术显微镜需要优质的光学系统、稳定的光源管理系统及灵活操控的机械系统,技术应用涉及光学、机械、电气、软件、数字化等多学科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现代手术显微镜除了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光源系统等核心部件外,更融合了数字化影像、手术导航等先进技术模块,设计研发技术精密复杂。

(2)装配调试工艺复杂

手术显微镜设备的制造需要技术人员在实操和工艺层面上不断摸索和总结规律,技术实践性强,需要在实操过程中不断试错、总结经验,形成关键的工艺诀窍。显微镜主镜安装、棱镜胶合等关键生产流程,需要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以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及质量稳定性。

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产业政策持续促进行业发展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发展及进口替代,手术显微镜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目标,《“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5 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诊断检验和治疗装备及加强医疗装备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端医疗装备生产企业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国家财政部印发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加强进口产品采购审核管理,公立医疗机构未经批准不得开展进口产品采购,手术显微镜作为现代医疗体系的基础设备,符合国家促进医疗设备及器械的“进口替代”战略需求,未来进口替代市场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2)与新技术的深度结合应用

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演变,现代手术显微镜已融合了精密设计的光学系统、清晰明亮的照明系统、稳定操作的支架系统,结合人体工程学,整体结构设计让操作者更加舒适,同时还具备了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影像系统。手术显微镜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改进其模块化和适应性,以实现与新技术的深度结合应用。随着手术导航技术模块、AR 技术模块及各种成像模式技术模块与手术显微镜的深度结合,将使手术显微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外科手术“显微、微创、精准”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手术“显微、微创、精准”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及未来发展趋势。微创化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精准化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小误差和风险,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微创化、精准化”手术的实现依赖高端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及利用先进的手术规划和导航系统。

手术显微镜作为一种高精密度光学设备,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和放大功能,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疾病,并进行更精确的手术治疗从而可以减少手术误差和风险,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手术“微创化、精准化”的趋势为手术显微镜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

3、行业面临的机遇

(1)行业政策持续推动手术显微镜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从审批、产业扶持以及产业监管等多方面推动口腔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 年)》等相关政策为口腔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优渥的发展土壤。

2021 年 5 月,财政部及工信部颁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生物显微镜、手术显微镜和数字切片扫描系统要求 100%采购国产;2021 年 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其中第九十一条要求:“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该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该率先购买,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我国手术显微镜市场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2)下游行业潜在需求有助于行业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同时减少手术所需的时间和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医疗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手术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及新技术在手术显微镜上的不断应用,未来手术显微镜市场将进一步发展。

(3)外科手术显微镜进口替代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医疗器械相关政策,扶持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和应用以实现进口替代。2021 年国家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 年版)将国产设备制造和采购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医疗器械国产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外科手术显微镜市场仍然被德国蔡司(Zeiss)、德国徕卡(Leica)等国际品牌垄断,随着《“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提出,未来县域综合医院手术显微镜的采购需求将大幅增加。县域综合医院采购预算有限,相较德国蔡司(Zeiss)、德国徕卡(Leica)高昂的设备价格及维护成本,质量稳定、可靠性高、性价比高的国产手术显微镜将迎来重大机遇。

4、行业主要壁垒构成

(1)资质准入壁垒

各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手术显微镜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标准,以降低应用时的医疗风险。为了进入国内外手术显微镜市场,企业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对法规政策的理解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对新进企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

(2)人才壁垒

手术显微镜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产品对研发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有较高要求,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具有显著的人才壁垒。研发人员除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深刻了解客户的一线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经验,攻克技术难关。生产人员既要保证元器件各项指标的合理、可控,还要对产品进行大量调试。一名关键生产环节的生产员工的培训周期往往需要 2-3 年,导致行业内熟练工人相对稀缺。

(3)技术壁垒

手术显微镜的设计及生产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及复杂的装调工艺,长期积累的研发设计及装调测试方法是重要的技术门槛。一台优质手术显微镜需要立足客户需求的基础,平衡光学系统、照明系统、机械系统的各个参数指标,往往需要大量的调试试验,达到产品性能要求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工艺,以提高装配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设计中“Know-How”的掌握是重要的技术壁垒和核心竞争力。

(4)营销渠道壁垒

手术显微镜行业终端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院校及诊所,地域分布广阔,通常采用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企业往往需要搭建全面覆盖的营销渠道及服务网络。较早进入行业的企业已在国内外布局了广阔且稳定的销售网络,而新进企业难以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对新进企业的营销渠道拓展形成了一定的壁垒。

(5)品牌及客户壁垒

手术显微镜属于使用周期较长的医疗设备,终端客户对手术显微镜的光学性能、操控稳定性及灵活性要求较高,由于使用习惯及培训学习周期较长,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使用产品的品牌。经过多年发展,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已在研发、生产、销售、品牌等方面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拥有忠诚度较高的稳定客户群体,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塑造品牌,赢得客户。

5、行业面临的风险

(1)竞争风险

在国内手术显微镜市场中,德国蔡司(Zeiss)、德国徕卡(Leica)进入行业时间较早,技术积累更加丰富,品牌效应明显,得到了终端消费者的认可。虽然在口腔显微细分市场,国内部分领先企业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及较高的性价比,逐步形成了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的市场竞争格局。但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外科手术显微镜领域,德国蔡司(Zeiss)、德国徕卡(Leica)等国际品牌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在技术、标准、品牌、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等方面都面临国外企业的巨大挑战。

(2)产业基础薄弱

手术显微镜产品对原材料及制造工艺的要求严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该行业起步较晚,光学元件、机械元件、电器元件等供应链对行业的支撑能力有限,应用于神经外科等领域的高端外科手术显微镜主要依赖进口,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3)人才风险

我国手术显微镜自主研发的历史并不长,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有少量领先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专业人才较少,技术开发能力较为欠缺,较发达国家水平有较大差距。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手术显微镜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