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籽精深加工行业下游市场分析及发展空间趋势市场规模主要玩家
影响国内棉籽供应的主要因素:在国内,国家耕地有限、粮棉争地,增加种植提高总产难度较大;在国外,由于棉籽加工技术落后或不受重视,大量棉籽被用于喂饲或返田,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形成明显价差,但因棉籽进口关税高达15%,大大高于大豆和菜籽3%和9%的关税,加上主要棉籽生产国家限制棉籽出口等原因造成国内进口棉籽量较少。棉籽加工行业发展初期,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整体毛利偏低,加工企业一般选择产地建厂加工,加工业企业分布有较强的地域性,造成区域内竞争激烈。
1、棉籽加工业的发展概况
棉籽是集棉、油、饲为一体的天然综合资源。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棉籽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价值逐渐被发现并加以利用,经济价值随着利用程度的深化而提高。
棉籽加工在我国属于传统产业,2010年前后,国内棉籽加工企业多达400余家,80%的企业日加工能力不足300吨。经过近几年的洗牌,现在仍在经营的棉籽加工企业不到150家。棉籽加工逐渐由家族式、小规模向公司式、大规模过渡,目前加工能力达到300吨以上的企业,加工量占到全国加工量的85%以上。近年来,大型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逐渐布局棉籽加工行业,日加工量500吨乃至1,000吨的企业迅速增多,使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棉籽加工与应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棉籽加工技术已较为成熟,棉籽加工业通过对棉籽的“全面开发、循环利用”,展现出行业极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深加工生产出来的脱酚棉籽蛋白产品品质持续提升,极大地丰富了饲料蛋白市场,为饲料工业的蛋白来源开辟了新的路径,并作为豆粕、鱼粉的补充和替代品,广泛应用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饲料原料的供给。而棉籽全面开发下更多高附加值产品的提取,充分提高了棉籽的利用率。未来的棉籽加工业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将朝着深度挖掘、规模扩张、产业链接的方向全面发展。
2、下游行业概况
棉籽精深加工行业的主要产品(棉粕、棉籽油)对应的下游行业分别如下:
(1)饲料行业
棉粕作为高蛋白产品主要应用于饲料行业。饲料行业主要的细分市场包括猪饲料、蛋禽饲料、肉禽饲料、反刍动物饲料、宠物饲料、水产饲料及其他饲料。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肉、蛋、奶需求不断增长,从而带动我国饲料行业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饲料产量持续上升,2022年总产量达到3.02亿吨。

饲料行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植物蛋白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棉粕是主要的植物蛋白原料之一,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仅次于豆粕。随着棉籽加工行业技术的进步、产业化发展和高蛋白棉粕的价值开发,棉粕在饲料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特别是60%蛋白含量以上的棉籽蛋白产品在特种水产饲料市场、教保料及高产奶牛饲料市场可部分替代鱼粉、大豆浓缩蛋白等高价饲料原料。
2022年9月,我国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中公布了3种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模式,其中的技术模式之一就是用棉籽蛋白进行替代。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2年我国豆粕在饲料中用量为7,136.40万吨。随着国家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将进一步打开棉籽蛋白的市场空间。
(2)食用油精炼行业
食用油精炼行业是棉籽油的下游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植物油不可或缺,它能为人们提供身体所必需的脂肪和热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植物油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总体来看,我国食用油市场在2010年前市场规模维持较快增速,2011年-2021年近十年期间我国食用油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约3%左右,代表着我国食用油总体市场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18年以来,我国食用油市场规模稳定维持在千亿规模以上。
在我国消费结构中,食用植物油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消费量逐年增加,而产量增速未及时跟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4,881.9万吨。其中大豆油占据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大豆进口比例达到82.56%;菜籽油进口比例达到27.45%;棕榈油完全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宏观经济、粮食安全等形势不断变化,大豆进口替代刻不容缓。
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大国,棉籽供给较为充足,未来随着对《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落实,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大豆及菜籽油、棕榈油进口比例降低,棉籽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3、棉粕的市场空间
从功能和用途上看,传统棉粕产品的主要作用是豆粕的替代品,随着棉籽加工技术的进步,棉籽蛋白、棉粕产品品质逐步稳定,高端棉籽蛋白在高端饲料里能够部分替代动物蛋白(主要是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
(1)豆粕
豆粕作为最主要的饲料原料之一,常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内的多种氨基酸能够满足家禽和猪对于营养的需求。2023年1月5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1月《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月报》,预测2022/23年度国内豆粕总消费量7,523万吨,其中饲用消费量7,360万吨。饲用豆粕需求较大,但近年来豆粕价格受行业及国际因素影响持续走高,国家将豆粕的减量替代作为粮食节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1年10月我国发布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中,专门要求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广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因此,在推进大豆减量替代的过程中,更具成本优势的棉粕,预计将会存在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2)鱼粉及大豆浓缩蛋白
鱼粉是水产饲料主要原材料,从国内鱼粉供需情况来看,据渔业年鉴及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我国鱼粉行业产量为70.8万吨,国内生产总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进口依赖严重,2020年饲料用鱼粉进口数量高达141.82万吨。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养殖总量不断提升,对鱼粉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大豆浓缩蛋白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喂养幼小动物的代乳品,是动物饲料中高质量蛋白质的来源。
随着未来中国畜牧养殖业及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升,为追求养殖产业收益、降低养殖成本、缩短养殖周期,新型复合养殖饲料产品市场需求度将进一步增加,各种饲料配制原料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对饲料原料种类划分将进一步细化。同时,为了减少对进口鱼粉和进口大豆的依赖,以及棉籽蛋白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棉籽蛋白将进一步替代鱼粉及大豆蛋白。
4、棉籽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1)国家政策支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对棉籽油生产线规模进行了规范,其中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的棉籽油生产线为鼓励类。东、中部地区单线日处理棉籽200吨及以下的油料加工项目、西部地区单线日处理棉籽等油料100吨及以下的加工项目为限制类。上述政策有助于促进棉籽加工行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
(2)标准逐步完善,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随着机采棉的普及和棉籽蛋白应用范围的扩大,现有棉副产品标准体系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首先,部分标准需要修改与其他行业的标准实现对接,如棉籽低聚糖相关标准需要与食品加工行业标准对接;其次,标准需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对脱酚棉籽蛋白、棉籽油、棉短绒和棉籽壳的出口需要;最后,棉籽加工在线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可以推动实现产品数字化。
近年来《棉短绒》(GB/T20223-2018)、《棉籽油》(GB/T1537-2019)、《棉籽壳》(GH/T1262-2019)《棉籽粕》(GB/T21264)行业标准相继推出,未来随着棉籽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逐步完善,棉籽加工行业的整体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3)工业化程度提升,促进行业规模化发展
普通的棉籽加工工艺主要利用压榨、预榨技术,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不高,生产产品附加值低。而高蛋白棉籽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对棉籽加工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了行业门槛,资金雄厚、研发能力强的少数大型棉籽加工企业将更具行业竞争优势。在技术、原料、市场、资金等发展资源优势下,未来棉籽加工产能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逐渐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规模化、工业化、智能化的加工企业,将逐渐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4)棉籽蛋白价值凸显,替代高价饲料原料比例逐步增高
高蛋白含量棉籽粕类产品氨基酸总量与粗蛋白比例较高,对鱼粉、大豆浓缩蛋白等高价饲料原料的替代比例逐步增高。随着棉籽加工技术的进步,棉籽蛋白、棉粕产品品质逐步稳定,可以部分替代豆粕、鱼粉等在饲料中的比例,特别是60%棉粕、60%脱酚棉籽蛋白在特种水产养殖饲料配方中对鱼粉的替代方案已经较为成熟,在教保料领域棉籽蛋白对大豆浓缩蛋白的替代也逐步获得饲料企业的认可。随着国家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棉籽粕类产品对豆粕的替代比例逐步增高。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棉籽精深加工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