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向微型智能化和网络协同化方向发展
发布日期: 2023-06-15 00:57:12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向微型智能化和网络协同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国产环境监测设备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从业者解决:首先,颗粒物监测现场质控装置、光化学监测装置等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完全满足环境监测智能化需求;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和方法标准需要健全,各地尚未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文件,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未来,环境监测仪器将向着智能化、网格化、便携化、协同化等方向进一步迈进。随着环境监测仪器智能化发展,环境监测所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在切实市场需求、国家规划、政策驱动等因素下,环境监测仪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306141A913631.png

1、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本土企业主要有禾信仪器、皖仪科技、聚光科技、先河环保等。国外企业主要有艾默生、赛默飞、哈希水质、西克麦哈克、岛津等。国外环境监测仪器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水平领先,产品多为中高端产品,相比之下,本土环境监测仪器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

从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布局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产业链环节延伸,从单一的仪器设备供应商逐步转型成为集环境监测仪器制造、运维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行业内企业主要业务布局区域集中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市场份额有待提升。从业务占比来看,大型企业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务占其所有业务的五成左右,业务横向及纵向延伸成为大型企业新的增长极;中小型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专注于细分领域发展,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制造业务占比较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整体较低,随着行业蓬勃发展以及智能化协同化的技术需求,吸引了众多小体量技术型公司进入市场,一方面推动了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应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此外,行业内大型公司可通过兼并重组不断吸纳同行业细分领域小型企业,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业务版图,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将发展一批颇具实力的领军企业,引领环境监测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积极引导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遥感监测技术、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监测行业正在进行革命性的发展,向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协同化的方向迅速迈进。

(1)智能网格化趋势

《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发展智慧监测,推动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监控业务中的应用。

自生态环境部于2018 年启动“千里眼计划”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大气环境监测网格化管理,积极建设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以“全面布点、全面联网”为宗旨,通过点、线、面的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将城市空气监测作为一个整体化实现空气质量数据在线监测、收集。该系统主要面向环境管理部门,旨在帮助并解决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难题,准确实时的提供大气污染的监测信息与分析评价,帮助用户掌握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发现污染特征状况,为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监测设备向多功能小型智能化方面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微处理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本行业逐步得到应用,环境监测仪器产品体积缩小,智能化水平提高,应用功能得到进一步丰富。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指出,围绕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核与辐射安全、碳排放等方面,推动低功耗、小型化、智能化生态环境感知终端的应用部署。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打造污染源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监督执法等典型应用,提升生态环境感知能力和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激光/光谱技术促进了大气立体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光学探测和光谱数据解析为核心的各种立体监测技术以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多组分以及实时等优势在大环境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大气环境的多维度、高精度检测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储备。

(3)环境监测整体协同化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但仍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等方面取得关键进展。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提出:建设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监测体系,从环保“小监测”向全社会“大监测”拓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建设现代化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打造高质量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标准化,实施天地一体智慧监测预警重大工程。

(4)向生态监测转型

生态监测指在现有大气、水质、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基础上,引入现代生态学理念,拓展监测范围,完善监测手段,通过运用在线自动监测、3S 宏观监测等先进技术,弥补原有要素监测手段的不足,由原来单纯针对环境要素的环境监测,转变为针对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结构的生态监测,全面系统地监测和评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监测系统能对生态环境的演化趋势、特点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连续、准确、实时的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 年)》提出,2020-2035年,环境监测将在全面深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构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体系。监测指标从常规理化指标向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生态指标拓展,从浓度监测、通量监测向成因机理解析拓展;监测点位从均质化、规模化扩张向差异化、综合化布局转变;监测领域从陆地向海洋、从地上向地下、从水里向岸上、从城镇向农村、从全国向全球拓展;监测手段从传统手工监测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的方向发展;监测业务从现状监测向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拓展、从环境质量评价向生态健康评价拓展。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