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的有利因素、发展机遇主要玩家市场规模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而农药作为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法律法规对农药、化肥等支农产品实行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药产业及农药新品种、新制剂,对促进农药工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近年来,我国多项农药产业政策均提出要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的合作关系,促使农药工业朝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技术领先、机制合理、经营灵活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2017 年修订)》,农药是用于预防、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的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和标准对农药进行划分:

2、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1)行业整合加速,推动我国农药产业集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我国农药产能、产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大部分规模小,产能过剩、贴牌销售,处于价值链低端。不少企业存在安全环保隐患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环保安全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现状,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企业间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
度,促使农药工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行业集中目标:到2025年,着力培育10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100家超5亿元企业,园区内农药生产企业产值提高10个百分点。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到2022年中国农药TOP100企业总销售额达2544.24亿元,同比增长23.38%。其中TOP10销售额1007.99亿,同比增长27.03%,占市场份额约39.62%。
销售额超10亿元企业达68家,超50亿元企业达11家,超100亿企业达2家。
未来,集约化、规模化是农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压力加大,我国农药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期。技术领先、机制合理、经营灵活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通过行业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原药、制剂一体化发展程度领先的企业或将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国内环保严监管态势的持续,过去几年受环保限制及技术工艺限制,国内部分农药原药生产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并于高位企稳。在农药原材料和原药供给收紧的大环境下,没有原药配套的生产企业或因原料短缺导致生产不稳定、或因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波动,具有“原药—制剂”生产的一体化企业在生产稳定性、成本控制方面优势显著。
此外,纵观国际农化巨头的发展历程,系以农化业务为基础完成资本的积累,随后向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延伸,形成以农化为起点、以生物技术/种业为突破、而后成为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农化行业产业链一体化和平台化的发展趋势下,一体化程度高、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将占据优势地位。
(3)下游集中用药形成趋势,对农药经营模式产生影响
受农业生产极度分散、小型化生产方式的制约,我国的农药用药情况也呈现明显的分散、单户量小的特征。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政策落地,自然村将逐渐减少,土地的使用和耕种将逐步集中,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使集中采购、集中用药、统防统治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农药制剂企业的销售模式也将发生转变。以往一家一户、分散购药的格局将被打破,农药施药主体将由农民个体逐步向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
(4)环保门槛不断提高,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方向发展
近年来,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我国环保标准提高、行业政策频出,《“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农药管理工作要点》等政策均明确提出淘汰高毒、高残留、环境高风险农药,使低毒农药替代高毒农药;淘汰高污染、高风险落后产能,引导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这要求农药生产企业不断开发高效、低风险(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新品种,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农药环保标准。绿色农药新品种既满足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农药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保障农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5)对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要求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但主要以生产仿制非专利农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农药生产产业链呈现典型的微笑曲线结构,产业链的高盈利集中在两侧,即研发端和销售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通过研发专利农药和控制销售渠道享受较高的利润回报率。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农药零增长政策的实施,我国农药企业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趋势,出现了一批“大而强”的企业,大型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装备现代化的设备、积极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不断研发创制更新品种来延续竞争力。随着我国农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的不断崛起,中国农药打开了由仿制为主走向自主研发创新的新格局。
3、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发展机遇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而农药作为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围绕“三农”问题展开,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鼓励发展安全、低毒、高效农药,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我国还对农药、化肥等支农产品实行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药产业及农药新品种、新制剂,对促进农药工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刚性需求潜力巨大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由于农产品刚性需求强,较少受宏观经济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加重、人口增长、病虫草害发生频繁、生物燃料推广以及国际游资投机因素等综合影响,农产品平均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压力,各国将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带动农药需求增加。
(3)行业整合加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农药行业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整合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业内兼并重组也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药企业众多,市场分散,产品同质化、技术装备低端化严重,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绝大部分企业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也难以适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多项农药产业政策均提出要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的合作关系,促使农药工业朝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技术领先、机制合理、经营灵活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
(4)高毒农药退出市场,为低毒农药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国际上通过实施国际公约,严格管控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生产、使用和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不断采取禁限用措施。2019年5月,我国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工作,5年内分期分批淘汰现存多种高毒农药,将高毒农药禁用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食用农产品。未来,对于品种结构良好的优势企业来讲,高毒农药退出市场为低毒农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5)环保要求提高,有利于环保优势企业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关注。我国《“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按照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原则,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农药生产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等,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现有环境问题整改,促进农药绿色高质量发展。此外,《环境保护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大幅增加企业环境污染处理成本。未来,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和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这将有利于环保达标、工艺先进的农药企业的发展。
(6)专利农药集中到期,给仿制企业带来巨大机遇
从专利的角度,可以将农药产品分为专利产品、专利到期产品和非专利产品。农药研发通常需要8-10年时间,其后就是长达20年左右的专利保护期,专利过期后,仿制企业通过工艺优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使用量。专利过期农药通常有15-20年的黄金周期,部分专利农药的集中到期,将给仿制企业带来巨大机遇。
(7)我国农药行业具有承接国际产能转移的优势
我国作为农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全球农药产能的转移趋势。国际大型农化企业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专注于新药的研发与推广,将一些品种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成本和技术实力、供货的及时稳定、产品质量合格、EHS(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达标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和响应速度是承接产能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或者说有差异化竞争主要表现在成本和技术实力上。虽存在贸易壁垒,凭借全方位的成本优势和日渐成熟的技术优势,我国积极把握这一机遇,目前已在全球农药生产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农药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