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行业竞争格局及进出口分析、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主要玩家
1、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表面活性剂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较低。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国内的表面活性剂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行业整体起步相对较晚,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整体在影响力、规模、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优势企业经过长期研发投入和市场培育,凭借良好的技术水平、稳定的产品质量和稳定的产能优势进入到国际化妆品行业的采购体系,并实现了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
随着下游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逐步提高,我国表面活性剂行业逐步由量的竞争转向质的竞争,部分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装置及环保设施不达标的小企业被迫减产、停产,市场向龙头企业集中。从中长期来看,未来行业内的企业兼并、竞争淘汰的现象将更加频繁。
2、行业生命周期
表面活性剂形成一门工业,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精细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门类。1949 年前,我国的表面活性剂行业基本处于空白。表面活性剂行业在我国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和更新速度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 40 余年,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表面活性剂生产和消费大国。
3、我国表面活性剂发展现状
我国的表面活性剂工业起步较晚,1949 年前,行业基本处于空白。表面活性剂行业在我国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和更新速度较快。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真正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后的 40 余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表面活性剂工业体系,拥有一定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主要品种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大宗表面活性剂生产装置绝大部分实现了国产化;表面活性剂应用领域也从扮演传统日用化学品(如洗涤用品)主要活性物的单一角色,逐渐扩展成为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产业部门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助剂原料,并正快速渗透到各高新技术与工业领域。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表面活性剂生产和消费大国,洗涤用品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刚性、平稳增长,推动我国表面活性剂行业可持续、稳步发展。与全球表面活性剂下游应用领域类似,家居护理与个人护理等民用洗涤用品领域是我国表面活性剂最主要的应用方向,约占我国表面活性剂总用量的一半;工业用领域方面,纺织印染、农用助剂等领域是我国工业用表面活性剂应用较多的方向。目前,我国传统表面活性剂产品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和较高的市场份额,新型功能性产品受下游行业应用潜力影响,市场还未完全拓展。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表面活性剂消耗总量排名世界前列,但人均消耗只有约 3kg年,仅为美国人均消耗的约三分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表面活性剂在我国的市场潜力空间可观。
产品结构方面,与全球表面活性剂产品结构类似,国内表面活性剂的产品结构也是以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据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表面活性剂委员会统计(60 家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上报),2021 年中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国内表面活性剂总产量达到 388.52 万吨,销量为 378.54 万吨。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计产量 152.53万吨,销量 147.62 万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部分聚醚大单体产品)产量 202.79 万吨,销量 197.74 万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产销量分别为 16.69 万吨和 16.40 万吨;两性及其他类型产品产销量分别为 16.51 万吨和销量 16.79 万吨(氧化胺和氨基酸型两产品的产销量分别为 7.23 万吨和 7.54 万吨)。
近年来,我国表面活性剂持续保持净出口状态,但出口均价较进口均价更低,进口产品集中在一些高性能、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如磷酸酯、氨基酸型)。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7-2022 年中国表面活性剂进出口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普华有策
出口量方面,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出口相对均衡(部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按照阴离子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报关),以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为主,二者合计占比从2017 年的 65.40%增长至 2022 年的 77.43%。其中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增速最快,2017-2022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1.08%。进口则以非离子型为主,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3%,占比从 2017 年的 70.80%逐步下降至 2022 年的 63.23%。2017-2021 年阴离子进口增速较快,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6.17%,但 2022 年大幅下降 36.75%,占比从 2017 年的 24.66%逐步增长到 2022 年的 31.17%。2017-2022 年,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合计占比维持在 95%左右,阳离子型和其他型增长和占比相对平稳。
价格方面,2017-2020 年进出口均价均以呈现下降趋势。2021 年以来,受大宗原材料价格及出口政策等影响,原材料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表面活性剂进出口价格出现全面上涨趋势。
4、表面活性剂发展趋势
(1)绿色环保化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表面活性剂的绿色环保化趋势也愈发明显。绿色环保包含原料、生产和产品层面。生物表面活性剂以其生产原料来源广、价廉、表面活性高、乳化能力强、起泡性好、无毒、环境友好、能被生物完全降解、生物相容性好、不致敏和可消化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用天然的原材料取代石化原料制成的表面活性剂中,有效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毒害性。未来,天然油脂基等绿色表面活性剂将逐步替代石油基表面活性剂。
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制备工艺上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方面都将向绿色、低能耗、环境友好作为长期的技术发展路径。工艺技术落后、能耗和污染较高的生产企业将被逐渐淘汰,市场空间逐步向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集聚,整体制造工艺向资源循环利用、低能耗、低污染和零排放方向发展。
产品方面,替代性产品开发和配方工艺研究备受关注,诸如烷基酚醚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限制和禁止使用成分,尤其在一些与人体密切相关领域,发达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温和、刺激性小、配伍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环境无害化、可降解的新产品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在应用领域上,产品向湿法冶金、资源回收、污水处理等多个节能环保领域发展。
(2)高附加值和高性能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表面活性剂行业已经具备了通用性产品工业化能力和水平,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内人口增速放缓,表面活性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高附加值和高性能化成为行业发展之趋势。在一些中高端产品,诸如高固含量甜菜碱、高固含量氨基酸型表活、冷冻干燥 K12 等产品,还依赖于外资企业或少数企业。尤其是化妆品、医药、电子行业等特殊行业需要高纯度的表面活性剂,对盐等杂质的含量要求必须特别低。技术优势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持续开发高附加值和性能优良的产品,将不断开拓增量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3)规模化和专业化趋势
以前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主要依附于洗涤剂厂,很多以配套自用为主,规模较小、布局相对分散。在原料价格上涨过程中,一些缺乏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小规模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压缩,从而推动着行业的优胜劣汰与兼并整合,使得整个行业向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细分化、定制化趋势
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各应用领域对表面活性剂的细分化、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高泡沫、高耐碱性、低泡易漂洗性、高耐电解质性、高润湿性、高乳化性等。越来越多的下游客户对表面活性剂产品的泡沫、粘度等性能指标、产品杂质含量的限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以洗涤用品为主的日用化学品制造业进入发展成熟期,行业产品研究将从快消品向工业领域转变。不断开发新品种,拓展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将成为行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新能源、工业公共清洗、金属加工、能源开采和矿物浮选等为主的助剂领域被认为“十四五”表面活性剂研究重点。
因此,对传统产品的深层次性能挖掘以及功能团改进,或根据产品配方、原料、特殊功能的定制化需求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将成为发展趋势。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利用其分散稳定性、流变特性、耐高温和高盐含量应用于三次采油;含氟、硅、硼等表面活性剂,具有高表面活性、高耐热稳定性、高化学惰性等特点。
(5)智能化
近年来,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正在逐渐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展现出智能化、绿色化趋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智能化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进一步彰显规模化、产业链优势。
(6)国际化
中国表面活性剂工业无论从产品还是生产技术都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今后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将更加国际化,如品牌国际化、装备国际化和产品国际化等。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设备的精密度,使装备和技术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拓宽国内产品在全球的销售范围,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表面活性剂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