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金融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21-06-29 10:32:05

金融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1、金融行业信息化服务发展概况

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IT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础。

金融业是我国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的行业之一,其关系着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金融环境稳定。我国金融企业体系庞大、业务门类繁多、接口广泛、交易量大且并发性高,对于 IT系统规划的合理性和运行稳定性有着高于一般行业的要求。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IT技术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

2-210629103224621.png

2、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越发普遍,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金融行业是中国各行业中,数据资源最丰富的行业之一。金融机构通常会部署多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在日常经营中持续产生和存储数据,经过长期的数字化运营积累,各系统内积累了海量高价值的数据。金融数据的占有,仅是数字金融的起点,真正发挥数据赋能作用的,是金融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迭代过程。大数据是具有体量巨大、来源及结构多样、生成速度快、单位价值密度低、多变等特征,且需要使用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新型数据体系结构才能有效处理的数据。金融行业的数据具备这些特征,金融行业拥有适宜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资源。大数据技术起源于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产业,后于2011年作为独立概念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是积极布局大数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既包括增量数据的洞察能力的提升,亦包括存量数据的挖掘能力的提升。金融领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分为监管应用和机构运维服务应用两大类。金融监管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技术形成综合性监管分析报告,为监管方了解和掌握各类金融业务发展变化和潜在风险,丰富和完善监管基础设施或提出风险预警模型提供支撑;金融机构运维服务类的应用包括机构运营、服务、基础设施三类,通过信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的挖掘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资产价格走势判断、机构个人信用评估、资金流向分配、金融风险把控等,为机构运营、服务、营销等提供更精准策略。

(2)大数据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浪潮下,受到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大数据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数字应用普及率提高、大数据相关技术进步与升级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大数据产业整体规模在过去5年中持续扩大。

进入大数据时代,金融行业的运营信息、客户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信用信息等数据经过有效采集和整理分析,将会成为高价值数据信息。内外部数据结合将形成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资产,可以有效帮助金融机构对内提升运行和管理效率,对外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提高欺诈管理水平,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同时也帮助金融机构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产品。

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金融大数据应用呈现数据源融合、技术联合与数据应用合作的发展趋势,金融大数据安全与监管重要性凸显,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行业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态势

未来企业的数字化和工业化将进一步融合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要素的数字化阶段,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助力企业将生产要素、业务和管理对象、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第二阶段是数字化融合阶段,将不同的传统管理领域、工业控制领域、安防领域的业务和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产生聚合效应,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第三阶段是智能化协同创新阶段,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一方面将企业的生产运用和决策,由依赖人工经验逐步转变为依赖信息化模型进行智能决策,另一方面也将利用自身累积的数据资产,实现新型业务创新。

在金融行业,随着《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和信息科技外包将纳入统一监管,并且对重要外包服务的准入、风险管理、风险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上述政策影响下,小型软件服务商可能因合规整改而暂缓业务,甚至加速出局,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未来行业的竞争将向降低风险、提升专业化水平的方向发展。风险管理、金融审计和稽核、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等业务将成为金融业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的重点市场。金融业信息化需要能降低风险的专业化解决方案。同时,金融信息安全关系重大,为加强自主可控、防止信息泄露、消除信息安全的威胁和隐患,降低系统性风险,金融信息化系统和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将持续和深入推进。

4、金融行业信息化服务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已经发展近30年,先后经历了金融电子化和互联网金融两大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银行信贷系统、清算系统,到网银系统、移动支付,如今又随着科技的驱动向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等领域进行创新。

近年来,政府愈发重视我国金融业的结构性优化与科技赋能,相关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目标。2020年10月,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大力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金融科技的实质是科技对金融的赋能,通过技术、数据和场景实现金融能力的提升和效率的提升,新兴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融合生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金融新阶段。这场创新型经济变革未来将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从根本上开始重新构思业务战略、提升运营效率和重视科技的赋能,响应国家发展政策,推动金融和科技的双轮驱动,实现提升我国金融行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