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装备行业发展概况及五大壁垒构成(附报告目录)
1、行业整体情况
空港装备是提供集中处理空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的行业,处于整个航空产业链末端,作为航空的“运营保障与服务”。空港装备产业可以划分为旅客登机桥(PBB, Passengers Boarding Bridge)、机场地面支持设备(GSE, Ground Support Equipment)和机场服务等部分,其中 PBB 领域主要包括旅客登机桥、相关桥载设备以及控制系统等;GSE 领域主要涵盖机务设备、场道设备、地服设备和传送设备等。目前全球 PBB 市场格局相对稳定,GSE 市场海外及中国相对分散,全球可广泛覆盖 GSE 生产线的专业制造商数量有限,大多数制造商仅可生产特定种类的GSE。
全球 PBB 市场自 2012 年以来稳步增长,预计在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3.54 亿。从 PBB 市场未来的增长动力来看,新桥增速将放缓,旧桥更新、智能化改造及服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内空港装备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增速,主要得益于民航新机场建设、设备更新换代,以及未来通航的发展。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空港装备行业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2、空港装备产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空港装备产业实行严格的许可准入制度,取得许可证周期长、前期投入多。从前期的规划、研发到最终投入使用,一般高端产品所需周期较长,要取得行业生产许可证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此外,空港地面装备规格多、专用性强、安全要求高、实现大批量生产对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组织管理要求高;而空港装备作为飞机和出行人士的配套专用装备,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机场和航空公司等用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容易形成对原有供应商的依赖。这使得空港地面装备产业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令一些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但在本产业没有技术、工艺及行业经验积累的生产制造企业难以涉入。
空港装备产业进口替代效应明显,智慧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高端机场地面设备的核心技术曾一度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空港地面设备制造处于模仿设计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测试方法和配套设备,国内产品性能整体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业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大力扶持,部分国内产品的质量、性能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外产品,国内各航空公司、机场等主要用户的态度、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开始大量接受、使用国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也随之逐步改变,国产设备越来越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同。
3、行业市场规模
空港装备行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航空业的发展。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全球视角来看,2012 年-2019 年全球航空客运量稳步上升,由 29.99 亿人次增加至45.40 亿人次,复合增长率为 6.10%,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全球航空客运量较 2019 年下降 65.9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视角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与货物贸易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的航空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12 年-2019 年,我国民航客运量由3.19 亿人次增长至 6.60 亿人次,复合增长率为 10.94%,2020 年受疫情影响,国内航空客运量较 2019 年下降 36.67%。
空港与物流装备主要服务于航空业对机场建设、物流建设的需求。《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航空航天等产业创新发展。我国于2021 年 2 月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 2035 年,国家民用运输机场合计 400 个左右,基本建成以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为核心,区域枢纽为骨干,非枢纽机场和通用机场为重要补充的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同时鼓励机场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智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根据我国于 2020 年 8 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项设施全面物联,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智慧机场。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在自助智能服务设备、智能化行李系统、智能仓储、自动化物流等领域取得突破。到 2035 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到 2025 年,规划将完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机场群,全国民航机场规划布局总数 370 个。得益于民航新机场建设、设备更新换代,以及未来通航的发展,国内航空业市场增速将高于全球水平。
随着国内航空运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航空货运物流项目日渐增多,对物流装备和相关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对时效性、可靠性、复杂性以及大处理量和长距离运输等方面要求的提高,进一步促进航空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变革。
4、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空港装备行业的特点是合规壁垒较高,未来进入路径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投资并购已经取得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二是依据产业发展规律自主研发,提前布局。从 PBB 市场未来的增长动力来看,旧桥更新、智能化改造及服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内空港装备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增速,主要得益于民航新机场建设、设备更新换代,以及未来通航的发展。未来,智慧机场建设将成为全球趋势,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机场业务流程、决策模式也将重塑。空港装备提供商必须提前着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建设,提供更加智慧、绿色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此外,业主的管理及经营模式从“自主营运”到“服务外包”的转变,已逐步成为行业趋势,有望成为做大作强服务业务的极佳切入点和契机。
5、行业进入壁垒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技术壁垒
空港装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研发投入。行业内领军企业大多经历了多年技术积累,或进入行业较早,研发能力高。上述企业的技术设备较为先进,在高端产品领域新进入者很难与之竞争。从产品来看,呈现出智能化、专业化、精密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具备一定经验,也对企业的设计研发、工艺水平、数控程度和规模生产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
(2)人才壁垒
空港装备相关产品的生产涉及复杂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对技术研发人员及工人的素质、经验要求非常高。此外,相关技术人员在企业的沉淀、磨合需要时间较长。行业外企业要进入空港装备领域,短期内较难培养出一批经验丰富的研发、生产技术人员。行业在核心技术、生产线设计、客户需求响应、销售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和高效的管理团队,新设企业难以迅速建立完善的体系,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3)资金壁垒
空港装备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及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从生产相关设备的固定资产投入来看,相关产品生产需要较多资金购买、生产大型机械设备。此外,相关设备生产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购置土地、建设厂房以及购买原材料等。整体而言,本行业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
(4)品牌信誉壁垒
空港装备行业客户企业对产品质量、精度及应用场景契合度要就较高,且使用周期较长。因此,客户对现有装备提供商依赖性较强。行业优势企业在行业内已逐步形成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与行业内大型客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对行业新进入者而言,获得客户的认可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构成了行业的品牌及信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