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运动控制器行业竞争格局及五大进入壁垒分析(附报告目录)
发布日期:2021-09-15 10:46:02

运动控制器行业竞争格局及五大进入壁垒分析(附报告目录)

1、控制器市场概况

运动控制器产品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支撑,融合了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诸多门类。通过内置的控制软件,不但能实现无级调速,而且动态调整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电压和频率,在不改变原配套电机的条件下,保证电机的输出转矩与负荷需求精确匹配,实现高可靠性、高精度的自动控制。

运动控制器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市场驱动,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市场应用领域的持续扩大,使得控制器在工业、农业、家用、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快速推广;二是技术驱动,作为多种技术门类的集成产品,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器行业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得到了加速发展。目前,运动控制器已经从以往单纯的电机变频调速功能,发展成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智能化系统。

运动控制器并非终端产品,而是与电机、电池等共同构成一套系统。从应用上看,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等行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市场规模均在 1,000 亿元以上,成为了控制器行业的主要应用方向。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运动控制器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

2、行业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运动控制器并非终端产品且应用方向较多,生产企业通常会分布在下游应用厂商集中的区域。以电动车辆为例,我国的电动车辆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为电动车辆提供运动控制器的企业也主要在这些区域聚集。

(2)季节性特征

行业收入变化呈一定的季节性,通常下半年收入占比较大,主要与下游客户需求的季节性波动相关。近年来,随着市场成熟度提高,季节性特征逐步减弱。

(3)周期性特征

电动车辆的消费需求与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因素密不可分,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与经济总体的周期性基本一致,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因此上游运动控制器行业也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3、运动控制器行业竞争格局

由于运动控制器各个不同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成熟度非常不均衡,对应各领域的运动控制器细分市场竞争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以电动车辆领域为例,目前,电动车辆控制器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分层。因为控制器的组装工艺较为简单,部分不具备核心技术的厂商通过外购零部件进行组装并销售,该类产品价格低廉,但性能指标和品质管理均无法满足知名整车生产商的采购要求,因此主要面向小品牌整车厂或者维修市场销售。而中高端的运动控制器市场则为少数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生产企业所占据。

4、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运动控制技术本质是将电力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诸多门类的发展成果应用于电机运动系统中,提升电机驱动效率,实现电机运动系统的智能化,是硬件和软件的集合体。

从硬件的角度分析,作为运动控制技术的核心部件,功率器件的应用发展代表着运动控制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MOSFET、IGBT 等功率器件正在向着高频化、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将带动运动控制器的效率提升。

从软件的角度分析,运动控制器的核心在于嵌入式软件的设计,这是一种富含创意的产品,同样的产品由于嵌入式软件的不同,其功能就会差距较大。在控制器行业,不同公司间的控制思想和设计能力差异是竞争力差异的核心所在,优秀的软件方案,不仅能够实现稳定、高效的运动控制,而且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实现在较低位数的控制单元上进行复杂运算,从而降低控制器硬件成本。

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既有硬件技术又有软件技术,产品研究与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既有产品功能、性能、结构本身的要求,又有环保、节能、电磁兼容等各项附加要求,因此技术外延极为丰富。

目前,运动控制器除了应用到电动车辆之外,也广泛应用到了工业设备、农林工具等较为广泛的领域,是部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牵引力,也是部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驱动因素。

5、运动控制器行业壁垒

2-21091510462A36.png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技术壁垒

运动控制器的开发覆盖了控制软件开发、MCU 参数定义、电子线路设计等多个技术领域,完成自主开发需要多年的努力和积累,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成熟、稳定的核心技术较为困难。而在生产环节,运动控制器的原材料众多,产品成本受生产工艺及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这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生产积累,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才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性价比产品。

同时,下游终端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客户往往会对技术指标提出个性化需求,运动控制器生产企业必须长期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研发对接速度及质量管理控制能力,新进入企业难以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

(2)规模壁垒

首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是生产型企业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为此,企业需投入较大的资金用于采购生产设备、培养专业人才。

其次,运动控制器的生产主要材料流水线生产的形式,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生产任务紧凑度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与此同时,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充裕的生产能力和优化的设备工艺组合,可以同时满足多个客户、多个产品的试制及新产品研发、生产需求,有利于产品技术储备和产品线的扩充。

最后,下游客户对运动控制器的需求量一般较大,为了保证供应效率和产品品质稳定,客户通常会选择几家供应商持续供货。只有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企业才能进入主流市场,成为知名整车厂商的长期供应商。因此,行业新进入者必须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而实力稍弱的新进入者由于缺乏规模效应而难以生存。

(3)品牌壁垒

我国运动控制器的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不同厂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建立了市场地位,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由于控制器是电动车辆的核心关键部件,性能会直接影响电动车辆的整体功能表现,下游整车厂商在保证性价比的前提下,通常会选择具有品牌实力并具有较强车型适配能力的供应商,新品牌获得客户认可的难度较大。

(4)客户壁垒

目前国内电动车辆的整车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稳定,以爱玛、雅迪、新日、绿源等为首的整车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因为核心品牌的整车厂商生产数量庞大,技术要求严苛,贸然更换电机控制器的供应商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技术和质量风险,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着较高的客户壁垒。

(5)运动控制器行业门槛降低、壁垒消除的风险较低

运动控制器行业的竞争,其核心是厂商之间产品技术和成本控制的竞争,一方面,随着行业发展进步,大型整车厂商对控制器产品的稳定性、良品率等要求持续提高,技术研发迭代速度加快,已经拥有技术积累的厂商可以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巩固技术壁垒,新进入者的突破难度将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下游整车厂商强大的议价能力以及较短的交付周期诉求,也对运动控制器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生产规模扩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规模壁垒将愈发突出。

除此之外,随着下游整车品牌的马太效应凸显,头部整车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其与长期合作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品牌壁垒和客户壁垒将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