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结构及竞争格局分析(附报告目录)
智能制造装备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汽车工业是对智能装备制造业要求最高的领域之一。汽车智能装备制造可以分为整车制造装备和零部件制造装备,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冲压、车身成型、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环节。总体而言,四大环节智能装备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工业发达国家,中国汽车制造智能装备市场目前仍以外资占主导地位。因此,2017 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先进装备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先进制造装备。
1、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结构分析
汽车制造智能装备产业链上游包括工业机器人、机加工件、金属材料等核心设备及原材料,汽车制造智能装备因应用场景不同,装备细分种类较多,因此上游原材料存在一定差异;下游主要系汽车整车厂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智能装备部分核心设备与核心技术,可以应用于航空、医疗等行业。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汽车制造智能装备产业链结构图

(1)上游行业
工业机器人、其他核心设备及部件如平衡机、机器视觉、传感器等,技术壁垒较高,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欧、日系企业占领,其他核心设备及部件市场仍以杜尔、西门子、法孚、宝克等外资公司主导为主。
A、车身成型系统产品需要使用大量工业机器人,轻量化车身全自动组装线中,对各种新材料车身连接方式的仿真和参数设置,以及相应的软硬件技术系核心技术;车轮装配与检测系统,及其他整车总装系统领域,以自主设计的各类非标设备为主,个别搬运、传输等非核心工位使用单台机器人;整车下线检测系统使用机器人较少。
B、本行业所需的各类元器件技术较为成熟,产品供应充足,价格随其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基础材料价格的变动而波动。
C、金属材料主要系钢材料,主要用于自制加工件,呈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经过供应商打磨、简单切削处理,因此采购单价一般高于大宗交易价格。
(2)下游行业
下游行业主要为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汽车工业是一致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汽车整车厂核心生产设备,整车厂商对其供应商实施严格的供应商认证制度。自动化生产线供应商只有进入供应商列表,才能具备供应资格。汽车整车厂商与自动化生产线供应商一般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具有客户黏性。
2、汽车制造智能装备行业竞争格局
(1)整体市场竞争格局
汽车行业整车制造的冲压、车身成型、涂装、总装四大工艺,总体为外资集成商主导,在动力总成、车身制造、总装设备、柔性冲压、高效精冲、高端涂装线等领域外资占有绝对优势,国内集成商从焊装环节开始渗透、突破,逐步发展。
(2)车身成型市场竞争格局
从整体竞争格局来看,在白车身焊装领域,库卡、柯马、ABB 等外资企业仍然在车身成型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该等企业在技术、品牌和资金实力方面设计与技术优势明显。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与持续研发,在白车身焊装生产线领域提升较快,埃夫特等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赶超;广州明珞、瑞松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市场开拓。在轻量化车身成型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差距十分明显。本土企业中仅有少量厂商具有批量供应能力。
(3)总装及下线检测市场竞争格局
①汽车总装配线总装工艺是汽车整车制造的最终环节,涉及汽车整体设计,整车装配系统生产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目前整车装配及下线检测系统市场仍以杜尔、西门子及宝克等外资公司为主。中国本土厂商在细分领域逐步实现突破,如总装车间领域,中汽工程,如动
力总成装配领域,豪森股份、先惠技术(688155.SH);在动力检测领域,华依科技、中国汽研(601965.SH)。赛赫智能设备在上述领域均逐步实现突破。
②总装检测系统在汽车四大工艺环节中具有核心作用。总装检测涉及对各环节自动化装配结果及主要零部件性能进行判定,直接决定汽车能否下线,受到汽车整车厂工艺技术部门重视。因此,国际主要工业自动化公司如西门子、杜尔,将总装检测作为其核心业务。
③在车轮装配和检测领域,车轮装配、检测与汽车安全直接相关,根据统计,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中,46%是由于轮胎发生故障引起的,赛赫智能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平衡检测算法、均匀性检测算法、四轮定位检测算法、视觉处理算法等核心技术,实现车轮装配、车轮和轮毂检测系统的国产化,在中国市场实现进口替代,并在收购 IWT 后,将核心技术应用到北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