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铜铝复合板带行业利好利空政策、产业链结构分析(附报告目录)
发布日期:2020-12-24 09:42:27

铜铝复合板带行业利好利空政策、产业链结构分析(附报告目录)

1、铜铝复合板带行业概述

铜铝复合板带是通过铜铝复合技术制成,具有铜的美观和铝的耐腐蚀、低成本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能源、电器、石化、冶金、机械等工业领域。我国是一个多铝少铜的国家,一边是铝产业产能过剩,一边是铜资源短缺,铜的进口依存度高达60%。铜铝复合板带这一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材料,可以替代铜金属,对于缓解我国多铝少铜状况、化解铝产业产能过剩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铜铝复合板带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潜力评估报告

我国铜铝复合板带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目前,我国家具铜铝复合板带行业的生产、销售、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生产和出口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逐渐形成;原材料呈现多元化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2、铜铝复合板带产业链结构分析

铜铝复合板带上游主要是铜和铝。铜铝复合材料主要由铝芯和铜包覆层组成,兼有铜的导电性能优异、耐腐蚀性能好以及铝的成本低、重量轻等特点。在用作高频导线、大电流导电排等用途时,其导电性能几乎与纯铜导体相同。

从下游来看,主要为电子、汽车、能源、电器、石化、冶金、机械等工业领域。铜铝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在电力和工业电器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层状复合材料,是一类高性能的复合导体。

铜铝复合板带产业链结构图

                                               2-2012240942501W.png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上游原料供应预测及市场情况

铜:

2019年,我国铜行业保持平稳运行,效益同比增长,价格震荡回落,下游消费持续转弱,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忽视。产量平稳增长,主要技术指标持续优化。2019年,铜精矿金属含量163万吨,同比增长4.1%,精炼铜、铜材产量分别为978万吨、201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0.2%12.6%。铜冶炼总回收率98.6%,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铜冶炼综合能耗226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2%

2020年,yiqin影响及冶炼过剩风险加剧,消费亟待拓展,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全行业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铜冶炼行业规范管理,加强行业自律,严控铜冶炼产能无序扩张,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矿山、智能工厂,推进铜基新材料研制应用,充分挖掘铜在新能源汽车、公辅设施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电解铝:

2019年全年电解铝总产量为3504万吨,同比下滑0.9%2020年全球社会公共事件形势持续加剧,对全球供应链冲击将继续扩大,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可能增大,市场恐慌情绪加速蔓延;同时国内电解铝产量持续增长,下游铝材产量同比下滑,电解铝库存继续累增,对铝价压力较大。不过国内氧化铝厂受社会公共事件影响产量有所下降,氧化铝价格企稳;近期铝棒加工费上涨,对下游产量有所刺激,对铝价形成部分支撑。现货方面,现阶段,市场大户暂无采购计划,市场货源依旧宽松,持货商虽积极出货但供应相对过剩背景下,价格优势不明显,中间商接货平平,下游接货状态略有好转。

3、铜铝复合板带行业利好利空政策

我国制定了铜铝复合板带上游原材料钢铁行《钢铁产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如今,这一总体目标任务基本已经提前完成,全行业实现脱困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实在在压减了中国过剩的钢铁产能。自《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中国压减粗钢产能超过1.5亿吨(不含地条钢),到2018年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确定的钢铁去产能1亿~1.5亿吨的上限指标。与此同时,粗钢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积极地朝着合理区间逐步回归。

近几年,中国钢铁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以中国宝武、中信泰富、南钢等为代表的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普遍超过了1.5%,但距国际领先钢铁企业近3%的比例仍有差距。2017年,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0.99%,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自主性、协同性、系统性、稳定性、持续性仍有不足,在技术供给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部分核心工艺技术不掌握,尚未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虽然目前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按重量可达90%以上,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在依靠进口。因此,未来很长时间,中国钢铁企业仍须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