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定位行业挑战及前景分析(附报告目录)
1、行业背景及发展状况
按照应用服务群体,卫星导航定位市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专业用户的专业应用市场,例如测绘、航海、航空、国防、时间同步以及机械控制等;二是面向大众用户的应用市场,例如手机导航、车载导航及车辆监控系统等。导航产业是新技术应用密集,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新增用户连年增长;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现已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产品和服务系统也面临着换代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卫星导航定位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展望研究报告》

2、行业发展影响
(1)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研发出应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芯片,但各企业生产的芯片大小、形状没有实现统一,存在芯片适配性差、生产成本高的情况。芯片发展亟待解决多手段结合无缝导航、增强信号抗干扰性能、实现滤波器小型化等技术问题。
同时北斗系统用户终端设备研制开发严重滞后于系统建设。主要是因为用户终端设备研制起步较晚,没有做到与系统建设同步研发。其次是因为用户终端研制难度大,研发成本高,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研发生产上投入分散,低水平重复,民用终端设备难以提高性能价格比。大部分核心部件例如专用芯片、中高档基板和接收机基本上依赖进口,产品的价格、产品质量及生产能力尚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2)行业标准尚不健全
我国暂行的卫星导航标准主要分布在应用较广的交通运输、民航及空管、铁路运输、测绘勘探领域、防震减灾领域及相关的监控管理领域、精密授时及高精度时间应用。但涉及应用有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管理,更谈不上设立专业的标准化研究机构与国际接轨。目前全国小型卫星导航定位信息服务商不下千家,龙蛇混杂,各种型号的模块和导航服务体系都不尽相同,很难进行统一的系统建设,各自行业之间难以进行交流与合作。虽然目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一些卫星导航终端技术相关标准,但标准制定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3)地图更新滞后
地图是导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件,而我国地图的精确度不高,升级也较为缓慢,因此导致导航器在使用中会出现导航失误的现象,这使得导航产业在国内推进较为缓慢。目前国内地理信息系统不是很健全,一方面由于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包括国家的一些编码体系也处在变革的过程中,如公路、街道、社区、楼宇的门牌号等编码和名称经常会变化,没有一个详细、准确的系统可用。另一方面,地图的编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国内电子地图本来就少,其制作和更新的花费就更大,这就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来支持,一般民营企业难以承受。
3、行业发展前景
2016年6月16日发表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同时明确了“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将北斗系统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其中,“中国积极培育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打造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北斗产业链,持续加强北斗产业保障、推进和创新体系,不断改善产业环境,扩大应用规模,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卫星导航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5年10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指出:到2020年,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优于10米定位精度、20纳秒授时精度的全球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推广普及,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工程,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的诸多领域,十三五期间海事、海洋和渔业等领域都有明确的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