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客服:010-89218002
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
张老师:18610339331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历程及特点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挑战
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汽车零部件的种类繁多,按照构成的单元不同,汽车零部件可细分为发动机系统、制动系统、底盘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车身附件、汽车玻璃系统、通用件与标准件等类型,主要产品构成如下图。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所处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汽车行业将向高端化、定制化转型
我国汽车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产品高端化需求日益强烈。面对排放压力,我国汽车企业针对发动机等部件进行了技术升级,产品也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具备 GPS 导航、智能化触摸屏、车联网等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更加广泛,汽车产品日益高端化。未来的汽车市场随着客户需求的升级,专业化、多元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催生出更为专业化的汽车产品。商用车方面,城市配送、快递物流、绿通运输、冷链货运、危险品运输等城市内货物运输模式将愈发专业化,对专属载货车的需求持续增加。
(2)南美、东欧及东南亚等地区未来将成为全球车市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汽车普及率方面看,目前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汽车的全球化普及远未结束。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汽车千人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南美、东欧、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较低,加之多数国家人口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将有效拉动汽车消费,助推全球汽车消费继续由欧美日向亚非拉普及。南美、东欧、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未来有望成为继中国之后在全球车市中推动增长的核心动力。
(3)场景化自动驾驶将迎来增长,车载摄像头需求量增加
从机械时代迈入智能网联时代,其核心部件已不再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而是由新型架构、芯片、软件以及数据等组成的智能汽车。中国智能汽车的产业链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摄像头最初在汽车上的应用是行车记录仪和倒车影像。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摄像头开始和算法结合,从而实现车道偏离预警(LDW)、汽车碰撞预警(FCW)等 ADAS 功能。
2、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1953-1978 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1956 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之后南京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相继建立。这期间为给整车企业配套,相继建立起一批汽车零部件厂。彼时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生产水平很低,生产规模很小,无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从而导致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差、价格高,并且只能与规定厂家配套,不能任意销售到别的整车企业。
(2)成长阶段(1978-1992 年)
这一时期零部件发展的主要特点仍然是以围绕整车配套为主。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卖方市场出现,国家决定把汽车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迎来了我国第二次“汽车热”。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各地政府投资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先后建立了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销售额在 1 亿元以下,重复建设严重,数量庞大,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且依旧存在一些零部件企业依附于某家整车企业而生存的情况。
(3)扩张阶段(1992-2000 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开始与技术平行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无论从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上,还是从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批生产零部件的“小巨人”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国外零部件企业快速进入我国汽车市场。第二,我国零部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批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重点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发展的能力。第三,“最佳采购原则”的指导思想已经在一些整车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得以体现。第四,降低零部件自制率,将隶属于整车厂的零部件生产剥离出去。第五,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引进外国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同时,还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
(4)快速发展阶段(2001 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整体水平提高,出口不断增长,向全球采购发展。在市场需求的促进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此外,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际汽车大公司的零部件供货商纷纷紧随整车公司进入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目前,世界 500 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全部投资进入中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具有很大的经营规模、很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具有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新车型和系统开发、模块供货的能力和经验,且几乎都是世界跨国汽车集团的系统、模块级配套供货商。其经营的汽车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车架、转向、制动、电子与电器、饰件、空调、乘客保护系统、音响、排放等领域。跨国公司的进入提高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在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我国部分零部件制造企业已经进入了整车厂全球采购体系,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汽车零部件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汽车零部件行业供应链体系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整车厂商专注于整车的研究开发、核心系统集成、动力总成的设计和生产,位于产业链的顶端;零部件厂商负责不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供货和售后服务,上层供应商还需要管理和协调较低级别的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供应商具有系统产品开发能力,主要供应各类总成、模块,直接服务于整车厂商;二级供应商服务于一级供应商为其提供配套,产品主要为专业性较强的分总成;三级供应商主要向二级供应商提供标准件,在汽车供应链中处于供应层级中的最底端,层级越低可替代性越强,该层级的供应商数量较多,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层级产业链结构。
(2)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以下趋势:
A、产业转移加速
当前,欧美的汽车消费市场逐渐饱和,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增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时这些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具有价格优势,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国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开拓新兴市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始加速向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B、采购全球化
为了增强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全球资源实现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在开发、生产、采购、物流等多方面压缩成本。整车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对所需的零部件按性能、质量、价格、供货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择优采购,改变了只局限于采购本国零部件产品的做法。而零部件企业也将其产品面向全球销售,不再局限于仅仅供应给本国的下游企业。
C、生产专业化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独立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对汽车整车企业的配套供应也逐渐系统化、模块化。系统化、模块化供应是指零部件企业以系统或模块为单元向整车厂或上级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产品。系统化和模块化的供应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零部件企业的专业生产优势,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D、严格的品质要求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整车制造的基础,汽车零部件的品质直接影响汽车的质量和性能。由于对汽车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都会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提出较高要求。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组织也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提出了标准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必须通过这些组织的评审(即第三方认证),才可能被整车制造商选择为候选供应商,并由整车制造商进一步做出评审(即第二方认证),评审通过才能被批准为整车制造商全球采购体系的成员,最后双方签署商务合同成为正式供应商。
(3)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A、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较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据公安部统计,2008年末至 2021 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 6,467 万辆增长至 30,151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 12.57%。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动了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对零部件的需求,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B、汽车零部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随着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厂和大型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合作日益增多,我国零部件企业开始具备成熟的同步开发能力与自主研发技术,在一些汽车零部件领域国产零部件已经开始替代进口件,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逐步显现。一方面,合资整车厂因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持利润,对降低成本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国产零部件能保持品质优良的同时价格优势明显,这使得合资整车厂将优秀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供应体系成为趋势。另一方面,依靠巨大的国内汽车市场规模以及成本优势,部分优质自主厂商逐步凭借技术积累以及资本优势吸收引进高端技术,国内自主零部件厂商取代国际厂商的趋势也已经出现。
C、汽车零部件采购逐步向系统化过渡
在汽车产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整车厂从采购单个零部件逐步过渡到采购整个系统或者模块化的产品,这种采购体制可以充分发挥整车厂、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各自的专业优势,提高产品品质、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在供货的系统化趋势下,汽车零部件厂商需要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形成研发、采购、生产、库存综合管理能力,促使汽车零部件厂商走向独立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D、汽车零部件开发向平台化发展
目前,国外汽车工业已经广泛采用平台化战略。平台化战略实际上是将汽车从单车型的开发转向系列化、共享化。平台战略的核心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尽最大可能实现零部件共享,即可以实现通用零部件更大规模的生产,以减少不断增多的车型数量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而导致的高昂开发成本。平台战略能够使降低成本与产品多样性取得很好的统一,通过实施平台战略既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又可达到一定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件成本。
4、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A、产业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2017 年 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夯实安全可控的汽车零部件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装备”列入重点任务,并指出“加快培育零部件平台研发、先进制造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引导零部件企业高端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鼓励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安全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在国家积极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B、我国汽车市场规模较大
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走好的形势下,中国汽车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十一年保持世界第一,汽车产业的增长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虽然受到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有所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鉴于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偏低,较大的人口基数和较低的人均保有量使得我国汽车市场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
C、高端零部件国产化趋势有利于本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部分本土制造企业已掌握精密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零部件产业已经进入深度进口替代的新阶段,由此前整车装配、基础零件、核心零件合资模式过渡到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国内自主厂商取代外资或合资厂商),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包括其在华设厂、合资企业)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浪潮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挑战
A、汽车产业增速放缓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2009 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持续保持全球汽车制造及消费中心的地位。2008-2017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13%。自 2018 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新冠疫情、环保标准切换、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所回落,汽车产业逐步进入调整期,导致 2019 年和 2020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汽车产业逐步转入稳步发展阶段,并加速由“增长速度”向“增长质量”的重心转移,短期内汽车行业増速放缓会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B、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规模相对较小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与国际企业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效应,也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使得生产规模成为制约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瓶颈。
C、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近年来主要上游原材料 PBT、PVC/MPR 等塑料粒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些因素也增加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全球及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版权说明及法律声明 1
报告目录: 2
图表目录: 25
第一章 2016-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概述 31
1.1 2016-2021年全球汽车工业整体分析 31
1.1.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概述 31
1.1.2 各国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31
1.1.3 汽车产业发展新特点 38
1.1.4 全球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39
1.1.5 美国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40
1.1.6 德国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40
1.1.7 日本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41
1.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综述 41
1.2.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41
1.2.2 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 44
1.2.3 汽车工业整零关系的发展模式综述 44
1.2.4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发展综况 45
1.2.5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 45
1.3 2016-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46
1.4 2016-2021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分析 48
1.5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50
1.5.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遭遇的瓶颈 50
1.5.2 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的对策分析 53
1.5.3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组织关系策略 55
1.5.4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理性思考 59
第二章 2016-2021年国际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62
2.1 2016-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分析 62
2.1.1 市场发展概况 62
2.1.2 产业发展特点 62
2.1.3 企业竞争格局 63
2.1.4 交易并购分析 64
2.1.5 产业发展经验 65
2.1.6 市场规模预测 66
2.1.7 市场发展趋势 67
2.2 欧洲 69
2.2.1 欧洲汽车零部件市场运行情况 69
2.2.2 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状况 70
2.2.3 法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 71
2.2.4 葡萄牙汽车零部件产业综述 72
2.3 美国 77
2.3.1 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概述 77
2.3.2 美国零部件汽车市场销售模式 78
2.3.3 美国零部件汽车市场进口情况 78
2.4 日本 79
2.4.1 日本汽车零配件主要流通渠道 79
2.4.2 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 79
2.4.3 日本汽车零配件对外贸易分析 80
2.5 韩国 81
2.5.1 韩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政策情况 81
2.5.2 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 81
2.5.3 韩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现状分析 82
2.5.4 韩国在汽车零部件市场经验分析 83
2.6 其它地区 85
2.6.1 巴西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 85
2.6.2 墨西哥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析 85
2.6.3 泰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行情况 87
2.6.4 印度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营状况 88
第三章 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 89
3.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综述 89
3.1.1 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89
3.1.2 行业地位及重要性 90
3.1.3整体经济指标提升 90
3.1.4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91
3.1.5 企业研发投入分析 91
3.1.6 利润水平变动原因 92
3.1.7 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93
3.2 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97
3.2.1 企业发展动态 97
3.2.2 行业营收、净利润情况 97
3.3 汽车零部件业与整车业关系分析 98
3.3.1 国外整车与零配件业关系模式 98
3.3.2 中国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互为依存 100
3.3.3 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汽车配套的关系模式 100
3.3.4 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之间的主要问题 105
3.3.5 中国汽车零部件与汽车配套关系的未来 105
3.4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106
3.4.1 行业组织结构模式发展阶段 106
3.4.2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 107
3.4.3 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典型模式 108
3.4.4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109
3.5 汽车零部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111
3.5.1 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优势 111
3.5.2 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原因 112
3.5.3 电商商务模式应用案例 112
3.5.4 电子商务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 114
3.6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存在的问题 115
3.6.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挑战 115
3.6.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主要问题 117
3.6.3 中国汽车零部件品牌实力不足 117
3.6.4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制约因素 118
3.7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对策 119
3.7.1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战略 119
3.7.2 汽车零部件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120
3.7.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对策 121
3.7.4 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121
第四章 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分析 123
4.1 2016-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贸易分析 123
4.2 中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数据分析 124
4.2.1 中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总量数据分析 124
4.2.2 主要贸易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情况分析 125
4.2.3 2021年汽车零部件贸易形势 127
4.3 2016-2021年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市场分析 128
4.3.1 外资在华产能布局 128
4.3.2 布局商用车市场 128
4.3.3 抢占汽车新兴领域 130
4.3.4 外资企业面临的挑战 132
4.3.5 外资企业的发展战略 132
4.4 2016-2021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发展分析 133
4.4.1 行业扶持政策 133
4.4.2 行业发展现状 134
4.4.3 产业示范基地 136
4.4.4 产业发展建议 139
4.4.5 产业发展路线 140
4.4.6 市场规模预测 141
4.5 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探析 143
4.5.1 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概况 143
4.5.2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分析 144
4.5.3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的发展方向 145
4.6 中国商用汽车配件市场发展分析 146
4.6.1 国内汽车配件市场营销模式 146
4.6.2 国内商用车配件市场特征 146
4.6.3 商用车配件市场发展情况 147
4.6.4 商用车配件市场问题及对策 148
4.7 中国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开发战略 150
4.7.1 成本领先战略 150
4.7.2 差别化战略 152
4.7.3 市场集中战略 153
4.7.4 工贸联合战略 154
第五章 2016-2021年轴承行业发展分析 156
5.1 2016-2021年世界轴承业发展的概述 156
5.1.1 工业发展概况 156
5.1.2 技术水平现状 156
5.1.3 全球市场规模 160
5.1.4 市场竞争格局 160
5.1.5 行业厂商品牌 161
5.1.6 政府作用分析 165
5.2 2016-2021年中国轴承业发展综析 166
5.2.1 行业发展特征 166
5.2.2 市场价格状况 167
5.2.3 市场竞争状况 167
5.2.4 技术水平状况 167
5.2.5 行业发展规划 168
5.3 中国轴承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170
5.3.1 行业销售收入 170
5.3.2 市场需求分析 171
5.3.3 企业经营状况 172
5.3.4 行业出口规模 172
5.3.5 市场规模预测 173
5.4 中国轴承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73
5.4.1 行业进入壁垒 173
5.4.2 行业面临问题 175
5.4.3 拓展国际市场 176
5.4.4 品牌战略解析 177
第六章 2016-2021年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分析 178
6.1 国际汽车音响行业概况 178
6.1.1 市场发展特点 178
6.1.2 全球市场规模 179
6.1.3 日美欧品牌分析 179
6.1.4 产业转移分析 181
6.2 2016-2021年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分析 181
6.2.1 产业格局形势 181
6.2.2 市场规模现状 182
6.2.3 市场需求分析 182
6.2.4 市场竞争格局 186
6.2.5 改装市场分析 187
6.2.6 汽车音响技术 187
6.2.7 产业发展战略 187
6.3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消费分析 189
6.3.1 市场消费特点分析 189
6.3.2 消费者认知度分析 189
6.3.3 消费者信息渠道 190
6.3.4 消费者购买特点 191
6.4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发展的对策 191
6.4.1 重视售后服务 191
6.4.2 产业经营对策 192
6.4.3 市场发展建议 192
6.5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的前景及趋势 194
6.5.1 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194
6.5.2 国产企业发展机遇 194
6.5.3 后装市场发展空间 195
6.5.4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196
第七章 2016-2021年轮胎行业发展分析 198
7.1 2016-2021年全球轮胎市场发展分析 198
7.1.1 行业基本现状 198
7.1.2 全球生产规模 199
7.1.3 市场竞争格局 199
7.1.4 行业集中度 200
7.1.5 主要轮胎厂商 201
7.1.6 市场发展趋势 204
7.2 2016-2021年中国轮胎行业运行状况 206
7.2.1 行业发展现状 206
7.2.2 行业产量规模 207
7.2.3 行业销量情况 208
7.2.4 市场价格分析 208
7.2.5 行业标签标准 209
7.3 2016-2021年中国轮胎进出口市场发展分析 210
7.3.1 2021年进口市场状况 210
7.3.2 2022年出口市场状况 210
7.3.3 2021年行业贸易规模 210
7.3.4 出口市场特点 211
7.4 中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 211
7.4.1 行业基本概述 211
7.4.2 回收利用途径 212
7.4.3 行业存在问题 213
7.4.4 行业发展对策 214
7.5 中国轮胎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15
7.5.1 行业标准滞后 215
7.5.2 回收利用问题 215
7.5.3 行业发展对策 216
7.6 中国轮胎行业的发展前景及预测 217
7.6.1 轮胎循环利用规划 217
7.6.2 轮胎机械行业展望 222
7.6.3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222
第八章 2016-2021年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 224
8.1 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SWOT分析 224
8.1.1 行业发展优势 224
8.1.2 行业发展劣势 225
8.1.3 行业发展机遇 226
8.1.4 行业发展挑战 226
8.2 2016-2021年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运行分析 227
8.2.1 行业发展特点 227
8.2.2 产量规模状况 228
8.2.3 行业发展状况 228
8.2.4 行业运行现状 228
8.3 2016-2021年柴油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 229
8.3.1 产销规模状况 229
8.3.2 企业销量规模 229
8.3.3 企业竞争状况 232
8.4 汽车发动机重要项目建设动态 232
8.4.1 一汽长春发动机工程正式投产 232
8.4.2 宝马在华的发动机项目布局 233
8.4.3 吉利发动机项目正式落户贵阳 234
8.4.4 吉利台州发动机项目正式动工 234
8.4.5 广汽三菱汽车发动机生产线 235
8.5 汽车发动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236
8.5.1 “十四五”内燃机市场展望 236
8.5.2 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 236
8.5.3 绿色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 238
8.5.4 微型汽车发动机前景展望 238
第九章 2016-2021年汽车车身发展分析 240
9.1 国外汽车车身开发及制造 240
9.1.1 充分进行超前开发与研究 240
9.1.2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全新开发 240
9.1.3 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全面应用 241
9.1.4 并行与同步工程开发模式的全面运用 243
9.1.5 庞大的车身开发队伍与组织机构变革 244
9.2 汽车车身设计方法分析 245
9.2.1 汽车车身设计概述 245
9.2.2 设计模型的建立 246
9.2.3 设计可行性有限元分析 247
9.2.4 车身设计可靠性分析 248
9.2.5 优化设计 249
9.3 浅析BPR在汽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250
9.3.1 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定义 250
9.3.2 BPR在汽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作用分析 250
9.3.3 汽车车身设计开发BPR的三个关键技术 252
9.4 汽车车身结构维修领域分析 253
9.4.1 汽车车身结构分析 253
9.4.2 汽车车身结构的矫正 256
9.4.3 汽车车身漆膜的修补 264
9.4.4 汽车修补漆市场概况 268
9.5 汽车车身材料及其发展趋势 269
9.5.1 汽车车身材的主要材料 269
9.5.2 汽车车身新型材料的介绍 269
9.5.3 汽车车身新材料运用的发展趋势 275
9.5.4 今后汽车车身材料将加快铝材的应用 276
9.6 汽车车身焊装夹具行业运行情况解析 277
9.6.1 行业发展特点 277
9.6.2 市场需求分析 278
9.6.3 行业产量规模 279
9.6.4 市场竞争格局 279
9.7 汽车车身材料轻量化趋势分析 280
9.7.1 轻量化背景 280
9.7.2 铝合金材料 281
9.7.3 碳纤维材料 282
9.7.4 工程塑料 283
第十章2016-2021年其他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 284
10.1 汽车电子 284
10.1.1 全球市场规模 284
10.1.2 行业发展特点 284
10.1.3 行业发展现状 285
10.1.4 市场规模情况 286
10.1.5 产业竞争格局 286
10.1.6 未来发展趋势 287
10.2 汽车传动系统 289
10.2.1 传动系统分析 289
10.2.2 行业竞争格局 290
10.2.3 行业发展趋势 290
10.3 汽车底盘 291
10.3.1 汽车底盘分类及特点 291
10.3.2 底盘系统的主要构成 292
10.3.3 企业布局状况分析 293
10.3.4 车辆底盘进出口分析 295
10.4 汽车电机 296
10.4.1 汽车电机行业竞争格局 296
10.4.2 新能源汽车电机企业运营 297
10.4.3 小电机制造行业未来走向 301
10.5 汽车空调 302
10.5.1 汽车空调市场发展规模 302
10.5.2 汽车空调厂商竞争格局 302
10.5.3 汽车空调技术革新分析 303
10.5.4 新能源汽车空调发展契机 304
10.6 汽车传感器 304
10.6.1 行业发展现状 304
10.6.2 市场发展规模 305
10.6.3 行业竞争格局 305
10.6.4 行业区域分布 306
10.6.5 行业发展方向 306
10.7 汽车防盗器 308
10.7.1 行业基本概述 308
10.7.2 行业发展应用 308
10.7.3 行业消费分析 310
10.7.4 行业市场展望 310
10.8 汽车玻璃 311
10.8.1 汽车玻璃种类 311
10.8.2 全球竞争格局 311
10.8.3 行业发展综况 312
10.8.4 市场发展规模 313
10.8.5 行业发展趋势 314
10.8.6 市场前景展望 314
第十一章 2016-2021年相关行业发展分析 315
11.1 钢铁业 315
11.1.1 行业发展环境 315
11.1.2 行业供需规模 315
11.1.3 需求领域格局 318
11.1.4 企业发展分析 319
11.1.5 进出口规模 320
11.1.6 钢材价格波动 320
11.1.7 未来发展趋势 320
11.2 橡胶业 324
11.2.1 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324
11.2.2 行业效益分化分析 324
11.2.3 橡胶产量区域分析 325
11.2.4 行业进口数据分析 325
11.2.5 细分市场发展状况 326
11.2.6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26
11.3 粉末冶金业 326
11.3.1 行业发展阶段 326
11.3.2 基本工序介绍 327
11.3.3 市场运行情况 328
11.3.4 优势与不足 328
11.3.5 行业发展趋势 328
第十二章 2016-2021年汽车零配件营销分析 331
12.1 中国汽车零配件营销概况 331
12.1.1 汽车零配件营销原则 331
12.1.2 汽车零配件营销策略 331
12.1.3 汽车零配件营销问题 332
12.1.4 营销策略的完善措施 334
12.2 中国汽车零配件营销渠道 335
12.2.1 出口营销渠道分析 335
12.2.2 传统销售渠道模式 335
12.2.3 销售渠道创新模式 336
12.2.4 营销渠道趋势分析 337
12.3 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营销模式 338
12.3.1 企业营销模式选择分析 338
12.3.2 电子商务B2B营销平台 339
12.3.3 电子商务B2C营销平台 341
12.3.4 汽配O2O营销模式分析 344
12.4 汽车零配件营销服务系统重购 345
12.4.1 营销服务体系重购的因素 345
12.4.2 营销服务新体系构建原则 347
12.4.3 营销服务新体系结构及职能 348
12.4.4 营销服务新体系的有利之处 350
12.4.5 营销服务新体系实施策略 351
第十三章 2016-2021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分析 352
13.1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竞争格局分析 352
13.1.1 企业国际竞争力 352
13.1.2 企业营业收入格局 353
13.1.3 企业性质市场份额 353
13.1.4 细分领域企业分布 354
13.1.5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55
13.1.6 行业核心能力战略 355
13.1.7 行业发展比较优势 357
13.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359
13.2.1 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359
13.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359
13.2.3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360
13.2.4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措施 363
13.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SWOT分析 365
13.3.1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优势 365
13.3.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劣势 367
13.3.3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367
13.4 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368
13.4.1 产业竞争战略选择 368
13.4.2 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70
13.5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型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372
13.5.1 提升竞争软实力 372
13.5.2 一体化战略对策 376
13.5.3 国际化高端人才引进及培养 380
13.5.4 开拓海外市场建议 383
13.6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趋势 384
13.6.1 市场地位将进一步稳固 384
13.6.2 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将加强 384
13.6.3 企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384
13.6.4 销售渠道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385
13.6.5 市场竞争将由价格为主转向高品质产品 385
13.6.6 国内外企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386
第十四章 2016-2021年国外汽车零部件领先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87
14.1 A公司 387
14.1.1 公司发展概况 387
14.1.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88
14.2 B公司 389
14.2.1 公司发展概况 389
14.2.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89
14.3 C公司 390
14.3.1 企业发展概况 390
14.3.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91
14.4 D公司 393
14.4.1 企业发展概况 393
14.4.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93
14.5 E公司 394
14.5.1 企业发展概况 394
14.5.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95
第十五章 2016-2021年国内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397
15.1 A公司 397
15.1.1 企业发展概况 397
15.1.2 经营效益分析 397
15.1.3 业务经营分析 398
15.1.4 财务状况分析 399
15.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00
15.1.6 未来前景展望 401
15.2 B公司 402
15.2.1 企业发展概况 402
15.2.2 经营效益分析 403
15.2.3 业务经营分析 404
15.2.4 财务状况分析 404
15.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06
15.2.6 公司发展战略 407
15.2.7 未来前景展望 408
15.3 C公司 408
15.3.1 企业发展概况 408
15.3.2 经营效益分析 409
15.3.3 业务经营分析 410
15.3.4 财务状况分析 411
15.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12
15.3.6 公司发展战略 418
15.3.7 未来前景展望 419
15.4 D公司 420
15.4.1 企业发展概况 420
15.4.2 经营效益分析 421
15.4.3 业务经营分析 422
15.4.4 财务状况分析 422
15.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24
15.4.6 公司发展战略 426
15.4.7 未来前景展望 429
15.5 E公司 429
15.5.1 企业发展概况 429
15.5.2 经营效益分析 430
15.5.3 业务经营分析 430
15.5.4 财务状况分析 431
15.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32
15.5.6 未来前景展望 434
15.6 F公司 435
15.6.1 企业发展概况 435
15.6.2 经营效益分析 436
15.6.3 业务经营分析 437
15.6.4 财务状况分析 437
15.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39
15.6.6 公司发展战略 441
15.6.7 未来前景展望 442
15.7 G公司 442
15.7.1 企业发展概况 442
15.7.2 经营效益分析 442
15.7.3 业务经营分析 443
15.7.4 财务状况分析 444
15.7.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45
15.7.6 公司发展战略 446
15.7.7 未来前景展望 447
第十六章 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壁垒及前景预测 448
16.1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壁垒分析 448
16.1.1 配套市场壁垒 448
16.1.2 产品质量壁垒 448
16.1.3 技术生产壁垒 449
16.1.4 资金规模壁垒 449
16.1.5 专业人才壁垒 449
16.2 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450
16.2.1 市场总体增长趋势 450
16.2.2 行业总体发展趋势 450
16.2.3 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452
16.2.4 信息化与智能化趋势 453
16.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趋势分析 453
16.3.1 行业发展机遇 453
16.3.2 产业发展规划 454
16.3.3 整体发展方向 456
16.3.4 产品发展趋势 456
16.3.5 技术发展趋势 458
16.4 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预测分析 459
16.4.1 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459
16.4.2 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收入预测 464
16.4.3 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预测 464
16.4.4 2022-202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预测 465
拔打普华有策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01089218002,24小时值班热线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张老师:18610339331
点击“在线订购”进行报告订购,我们的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发送邮件到puhua_policy@126.com;或13911702652@139.com,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您可直接下载“订购协议”,或电话、微信致电我公司工作人员,由我公司工作人员以邮件或微信给您“订购协议”;扫描件或快递原件盖章版
户名: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复兴路支行
账号:1121 0301 0400 11817
任何客户订购普华有策产品,公司都将出具全额的正规增值税发票。发票我们将以快递形式及时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