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7年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北京 • 普华有策
1
2021-2027年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 报告编号 :
    HSDH
  • 发布机构 :
    普华有策
  • 报告格式 :
    纸质版/电子版
  • 付款方式 :
    对公/微信/支付宝/银联支付
  • 交付方式 :
    Email/微信/快递
  • 售后服务 :
    一年数据更新服务
  • 详情咨询 :

    公司客服:010-89218002

    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

    张老师:18610339331

  • 邮件订购 :
    puhua_policy@126.com;13911702652@139.com
浏览量 : 316
下载 : 3242

海水淡化行业发展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

1、海水淡化行业发展趋势

水资源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和“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随着沿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沿海形成了一批钢铁、石化等产业园区、示范基地,高耗水行业呈现向沿海集聚的趋势。

与此同时,沿海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寻找新的水资源增量。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理想条件下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稳定供水。

2、海水淡化工程规模

2016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发布《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推广可复制的海水利用典型模式。2017 7 月,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海水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列为十三五海洋经济重点培育壮大的海洋新兴产业。2017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将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列入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产品目录。

受益于陆续出台的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战略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海水淡化行业近年来的工程规模和数量均保持持续增长趋势,预计未来也将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来源,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 142 个,工程规模 120.17 万吨/日。其中,全国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 36 个,工程规模 105.96 万吨/日;千吨级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 41 个,工程规模 12.95 万吨/日;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 65个,工程规模 1.26 万吨/日。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情况

2-210R3112GB56.png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海水淡化技术应用情况

反渗透(RO)、低温多效(MED)和多级闪蒸(MSF)海水淡化技术是国际上已商业化应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术。我国已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关键设备研制取得突破,相关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RO)技术的工程 121 个,工程规模 82.56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68.70%;应用低温多效(MED)技术的工程 16 个,工程规模 36.92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30.72%;应用多级闪蒸(MSF)技术的工程 1 个,工程规模 0.60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0.50%;应用正渗透(FO)技术的工程 1 个,工程规模 0.05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0.04%;应用电渗析(ED)技术的工程 3 个,工程规模0.045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0.04%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海水淡化相关概述

1.1 海水淡化的概念及意义

1.1.1 海水淡化的定义

1.1.2 海水淡化的原因

1.1.3 海水淡化意义重大

1.2 海水淡化工艺分析

1.2.1 海水淡化的方法

1.2.2 海水淡化工艺选择要素

1.2.3 预处理及后处理工艺

 

第二章 2017-2021年海水利用发展分析

2.1 海水利用的范围

2.1.1 开发海底淡水资源

2.1.2 海水直接作为工业用水

2.1.3 海水淡化利用

2.2 海水利用行业的发展综况

2.2.1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2.2.2 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规模

2.2.3 海水利用政策及标准状况

2.2.4 深层海水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2.2.5 海水利用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2.3 2017-2021年主要地区海水利用状况

2.3.1 河北

2.3.2 天津

2.3.3 大连

2.3.4 烟台

2.3.5 青岛

2.3.6 广东

2.3.7 海南

2.4 海水利用技术发展分析

2.4.1 中国海水利用技术综述

2.4.2 海水利用技术进展及应用

2.4.3 海水利用自主技术有待加强

2.5 海水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2.5.1 海水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2.5.2 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建议

2.5.3 需解除制度和技术障碍

2.5.4 我国海水开发利用策略

2.5.5 海水利用应关注环境影响

 

第三章 2017-2021年世界海水淡化产业分析

3.1 世界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3.1.1 产业发展规模

3.1.2 经济成本分析

3.1.3 政府积极扶持

3.1.4 市场前景预测

3.2 沙特

3.3 以色列

3.4 新加坡

3.5 其他国家及地区

 

第四章 2017-2021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分析

4.1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政策环境

4.2 2017-2021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综析

4.2.1 海水淡化发展历程

4.2.2 海水淡化行业现状

4.2.3 海水淡化民用水平

4.2.4 海水淡化技术实力

4.2.5 海水淡化企业格局

4.3 2017-2021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分析

4.3.1 工程规模

4.3.2 区域分布

4.3.3 技术路线

4.3.4 终端市场

4.3.5 能源消耗

4.3.6 工程取排水

4.4 2017-2021年电厂配套海水淡化发展探析

4.4.1 电厂配套海水淡化是战略选择

4.4.2 火电厂配套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

4.4.3 电厂配套海水淡化的问题及建议

4.5 中国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发展分析

4.5.1 风能海水淡化

4.5.2 太阳能海水淡化

4.5.3 海洋能海水淡化

4.5.4 核能海水淡化

4.6 中国海水淡化行业成本效益分析

4.6.1 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

4.6.2 影响海水淡化成本的因素

4.6.3 价格机制影响海水淡化成本

4.6.4 海水淡化需考虑环境成本

4.7 中国海水淡化面临的挑战分析

4.7.1 规模及成本问题

4.7.2 产能利用问题

4.7.3 海洋环境问题

4.8 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策略

4.8.1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建议

4.8.2 国外海水淡化经验启示

4.8.3 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策略

 

第五章 2017-2021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重点区域分析

5.1 天津

5.1.1 海水淡化产业概况

5.1.2 海水淡化投资规模

5.1.3 海水淡化项目动态

5.1.4 海水淡化技术力量

5.1.5 海水淡化制约因素

5.1.6 海水淡化规划目标

5.2 山东

5.2.1 海水淡化产业概况

5.2.2 青岛海水淡化规模

5.2.3 海水淡化项目动态

5.2.4 海水淡化技术力量

5.3 浙江

5.3.1 海水淡化产业概况

5.3.2 海水淡化发展规模

5.3.3 海水淡化项目动态

5.3.4 海水淡化技术研发

5.3.5 海水淡化规划目标

 

第六章 2017-2021年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进展

6.1 海水淡化主要传统技术介绍

6.1.1 冷冻法

6.1.2 反渗透法

6.1.3 多级闪蒸法

6.1.4 压汽蒸馏法

6.1.5 电渗析法

6.1.6 热膜联产法

6.2 海水淡化新技术分析

6.2.1 电化学海水淡化技术

6.2.2 海水淡化和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

6.2.3 膜蒸馏脱盐技术

6.2.4 兆瓦级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技术

6.3 国际海水淡化技术概况

6.3.1 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概述

6.3.2 海水淡化技术的主要进展

6.3.3 海水淡化技术应用结构

6.3.4 海水淡化正渗透技术的发展

6.3.5 美国可利用芯片淡化海水

6.3.6 韩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进展

6.4 2017-2021年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的进展

6.4.1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概况

6.4.2 海水淡化技术应用结构

6.4.3 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技术

6.4.4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国际化

6.4.5 大规模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

6.4.6 首个正渗透技术海水淡化项目开建

6.4.7 国产膜法海水淡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6.4.8 中关村海水淡化新技术降低成本

6.5 可再生能源的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

6.5.1 可再生能源的热法海水淡化技术

6.5.2 可再生能源的膜法海水淡化技术

6.5.3 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技术研究方向

6.5.4 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前景

6.6 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概述

6.6.1 渗透、反渗透的相关概念

6.6.2 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历程

6.6.3 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创新进展

6.6.4 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发应用领域

6.6.5 膜性能优化对海水淡化系统的影响

6.7 国内海水淡化技术主要研究机构

6.7.1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6.7.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7.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6.7.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第七章 2017-2021年海水淡化装置发展分析

7.1 2017-2021年海水淡化装置发展综述

7.1.1 海水淡化装置制造及研发能力

7.1.2 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装置研制成功

7.1.3 2019年海丰电厂海水淡化装置投产

7.1.4 2020年新能源淡化海水装置获进展

7.2 船用海水淡化装置技术原理

7.2.1 对设备的要求

7.2.2 工作原理

7.2.3 装置的维护

7.3 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7.3.1 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原理

7.3.2 沙特开展太阳能海水淡化项目

7.3.3 太阳能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通过验收

7.3.4 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CPC优化设计

7.3.5 冲绳濑户太阳能海水淡化案例分析

 

第八章 2017-2021年国际海水淡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8.1 A公司

8.2 B公司

8.3 C公司

 

第九章 2016-2019年国内海水淡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9.1 A公司

9.1.1 企业发展概况

9.1.2 经营效益分析

9.1.3 业务经营分析

9.1.4 财务状况分析

9.1.5 竞争实力分析

9.1.6 公司发展战略

9.1.7 未来发展前景

9.2 B公司

9.2.1 企业发展概况

9.2.2 经营效益分析

9.2.3 业务经营分析

9.2.4 财务状况分析

9.2.5 竞争实力分析

9.2.6 公司发展战略

9.2.7 未来发展前景

9.3 C公司

9.3.1 企业发展概况

9.3.2 经营效益分析

9.3.3 业务经营分析

9.3.4 财务状况分析

9.3.5 竞争实力分析

9.3.6 公司发展战略

9.3.7 未来发展前景

9.4 D公司

9.4.1 企业发展概况

9.4.2 经营效益分析

9.4.3 业务经营分析

9.4.4 财务状况分析

9.4.5 竞争实力分析

9.4.6 公司发展战略

9.4.7 未来发展前景

9.5 E公司

9.5.1 企业发展概况

9.5.2 经营效益分析

9.5.3 业务经营分析

9.5.4 财务状况分析

9.5.5 竞争实力分析

9.5.6 公司发展战略

9.5.7 未来发展前景

 

第十章 普华有策对2021-2027年海水淡化行业前景预测

10.1 “十四五中国海水利用发展规划

10.1.1 海水利用的指导思路及原则

10.1.2 中国主要区域海水利用规划

10.1.3 中国海水利用的重点工程

10.1.4 中国海水利用的规划目标

10.1.5 海水利用规划的投融资分析

10.1.6 海水利用规划的环境保护措施

10.2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投资潜力分析

10.2.1 海水淡化处于发展机遇期

10.2.2 海水淡化产业投资机会

10.2.3 政策扶持海水淡化产业

10.2.4 海水淡化产业的投资空间

10.2.5 海水淡化投资风险及建议

10.3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前景展望

10.3.1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趋势

10.3.2 海水淡化产业前景向好

10.3.3 海水淡化市场潜力分析

10.3.4 海水淡化高纯水市场空间

10.3.5 海水淡化设备发展空间

10.4 普华有策对2021-2027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预测分析

10.4.1 普华有策对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0.4.2 普华有策对2021-2027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收入预测

10.4.3 普华有策对2021-2027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利润预测

10.4.4 普华有策对2021-2027年中国海水淡化行业总资产预测

 


订购流程
    电话购买

    拔打普华有策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01089218002,24小时值班热线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张老师:18610339331

    在线订购

    点击“在线订购”进行报告订购,我们的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邮件订购

    发送邮件到puhua_policy@126.com;或13911702652@139.com,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签订协议

    您可直接下载“订购协议”,或电话、微信致电我公司工作人员,由我公司工作人员以邮件或微信给您“订购协议”;扫描件或快递原件盖章版

支付方式
    对公打款

    户名: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复兴路支行
    账号:1121 0301 0400 11817

    发票说明

    任何客户订购普华有策产品,公司都将出具全额的正规增值税发票。发票我们将以快递形式及时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