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客服:010-89218002
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
张老师:18610339331
无现金时代,电子支付带动行业创新浪潮(附报告架构导图)
1、电子支付行业概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电子支付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代码为I65)。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按照结算形式可以分为转账支付和代币支付,转账支付包括信用卡支付、借记卡支付和电话支付等。代币支付,指消费者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是用特殊数据流表示的真实货币,包括储值卡等支付方式;按照支付时间可以分为预支付、即时支付和后支付;按照指令发送方式可以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国电子支付行业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电子支付基础环节分为支付信息采集、支付信息流转及支付信息处理,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终端、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促使支付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丰富优化着支付的基础环节。电子支付IT解决方案一方面结合支付领域不断出现的新兴技术及业务模式,对商户支付受理端进行支付流程信息化改造,以交易的成本和安全为基础,针对交易的身份验证、交易触发、支付信息的传递、支付信息的获取及处理、支付的信息加密、支付的风险防范、交易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等环节,为商户提供支付流程所需的软件、网络及硬件,并为商户提供账务管理、运营管理、会员管理、商户营销等增值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商户的特点及个性化需求为商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2、电子支付行业产业链分析
(1)中国电子支付发展历程
支付是交易的终点、货币流动的起点,是最底层、最广泛的金融活动。信息技术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繁冗漫长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创造了新的产业业态,也让看得见、摸得着的支付行为悄然褪去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态,引领支付产业步入电子支付时代。
中国电子支付经历了孕育期、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银行卡、信用卡、ATM机先后投入使用,中国进入电子支付时代。1991年,央行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并逐渐形成全国支付网络体系,之后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取代现金并普及应用。2000年前后,各大商业银行逐渐实现了电子支付信息跨行传送,并相继推出各自的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2002年,银行卡清算组织中国银联成立,使异地跨行支付成为可能,为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005年前后,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成立,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互联网支付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获得飞速发展。2011年5月央行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纳入央行监管范围。2013年以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移动应用市场的兴起、支付场景的不断创新,移动支付实现爆发式增长,中国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中国电子支付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市场研究中心整理
(2)电子支付产业链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链中,用户和商户位于两端,是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受众。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负责行业的监督管理,是政策监管和标准引导方面的主导者;银联、网联、央行支付系统所组成的支付清算处于电子支付体系最核心的位置,其为整个电子支付产业的枢纽;商业银行、线上线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电子支付体系主要的参与主体,其参与者数量和交易规模都在电子支付行业中领先;通讯运营商为支付交易提供网络基础设施、通信渠道、支付通道;技术服务商、支付应用开发商、手机厂商、POS机制造商、SIM卡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芯片制造商等软硬件厂商以及系统集成商是电子支付的重要支撑力量。支付机构、电子支付技术服务商、软硬件开发商推动了支付载体、支付方式、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保证了支付交易的安全性、快捷性,不断改善用户体验,降低商户经营成本、改变商户经营方式,是推动电子支付行业革新的中坚力量。
3、“无现金”时代市场竞争激烈
(1)政策环境
1)银行卡收单费率改革,商户经营成本下降
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于2016年9月6日起正式实施。费率改革取消了按商户类别分别设定刷卡费率,刷卡手续费执行统一费率,发卡行服务费实行借贷分离,信用卡费率上限为0.45%,上不封顶;借记卡费率上限为0.35%,封顶13元;清算机构向收单机构和发卡机构计收,费率上限均为0.0325%,封顶3.25元;收单服务费由现行政府指导价改为实行市场调节。改革实施后,商户手续费下降明显,“套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宾馆、餐饮、娱乐类商户刷卡手续费降幅为50%~55%,百货类商户手续费降幅为20%~30%。
对于商户而言,费率改革降低了商户运营成本,扩大银行卡及第三方支付的使用范围,为POS收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收单机构而言,由于收单服务费改为市场定价,普遍为0.45%~0.55%扣除0.35%的发卡服务费和0.0325%的清算机构网络服务费,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利润直线下降,商业银行线下收单优势显现。
2)取消信用卡滞纳金,激活卡消费市场活力
2016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知取消了信用卡滞纳金,对于持卡人违约逾期未还款的行为,发卡机构应与持卡人通过协议约定是否收取违约金,以及相关收取方式和标准。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提供超过授信额度用卡服务的,不得收取超限费。发卡机构对向持卡人收取的违约金和年费、取现手续费、货币兑换费等服务费用不得计收利息。对于用户端而言,取消滞纳金等费用,提高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积极性,激活卡消费的市场活力。
3)二维码支付开闸,带动移动支付发展
2014年3月,央行发函叫停了支付宝和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2016年8月,由央行主管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将二维码支付定位为“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的有益补充”,并规定了交易验证安全等级和限额。这是央行2014年3月叫停二维码支付后,首次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随后12月12日,中国银联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主要包括《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两个规范,该标准遵循现有银行卡支付的四方模式(卡组织、发卡行、收单行、商户),以支付安全为底线,确保持卡人账户、资金等关键要素的安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二维码在金融、物流、交通、军事、医疗和商业各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在商业信息化、移动营销、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移动社交)等领域还将大有作为。
(2)线下收单市场需求激增
1)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迅猛
2017年、2018年,我国银行卡交易金额分别为761.65万亿元、862.10万亿元,同比增长3%、13%。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联网商户2,733万户、联网POS终端3,414.82万台、ATM111.08万台,同比分别增加140.40万户、295.96万台和15.03万台。随着我国银行卡发卡数量的稳步增长、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不断完善、信用卡滞纳金取消,国内信用消费习惯的逐渐养成、信用卡发卡量的不断增多,银行卡刷卡交易规模未来有望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历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7年、2018年,移动支付金额分别为202.93万亿元、277.39万亿元,同比增长29%、37%。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年增长率为10.7%,手机网民使用率达71.4%,网民在线下消费时手机支付比例由2017年底的65.5%提升至67.2%。二维码作为一种简单、快捷的支付方式,以其推广成本低,受众面广的特点,在消费者、商户、商业银行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当前移动支付小额高频领域的重要工具,随着二维码线下支付地位的确立,银行及银联加入线下二维码支付争夺战,移动支付线下支付场景覆盖将不断丰富。
2)受理市场不断完善,线下场景争夺激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历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联网商户2,733万户、联网POS终端3,414.82万台,同比分别增加140.40万户、295.96万台,国内受理市场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020万户6,另外还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从业者,而联网商户数仅为2,733万户,相对于丰富的消费场景和需求,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供给仍然不足。
4、支付技术带动行业创新浪潮
电子支付基础环节分为支付信息采集、支付信息流转及支付信息处理。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供给增速,支付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全方位发生着快速的技术变革,并呈现三大趋势:支付信息收集介质智能化、多元化,支付信息传输渠道公网化,交易信息处理系统云端化。
首先,对于用户端而言,用户的交易账户载体正在由传统的银行卡向二维码、NFC、生物识别、优惠券等多种支付载体演变;对于商户受理端而言,商户受理终端也在由传统的受理磁条卡的POS终端向接受磁条卡、IC芯片卡、NFC、二维码等各类账户载体的多功能支付终端演变,并且商户的受理终端不局限于POS终端,受理端进入“泛终端”时代。
其次,支付方式及受理终端的多样化,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公网传输支付信息和开展支付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对支付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再次,随着云计算技术在支付行业的充分应用,主要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纷纷布局公有云、私有云,交易信息处理系统云端化的趋势已经显现。
此外,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分布式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初步尝试,比特币、Ripple等正在以全新的理念介入支付领域,基于区块链技术采用多中心化模式也可能会成为未来支付信息处理的演进方向之一。
支付技术的三大趋势为行业未来的技术供给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短期来看,聚合支付、智能POS以及与其相关的增值服务、软件及硬件设备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附报告目录:
第一章 电子支付相关概述
1.1 电子支付相关介绍
1.1.1 电子支付的定义
1.1.2 电子支付的分类
1.1.3 电子支付的特征
1.1.4 电子支付方式的对比
1.2 电子支付工具
1.2.1 信用卡
1.2.2 电子支票/借记卡
1.2.3 电子现金
1.2.4 其他各种电子货币
1.3 电子支付安全技术协议
1.3.1 SSL协议
1.3.2 SET协议
1.3.3 PKI协议
1.3.4 CA认证
第二章 2016-2020年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
2.1 2016-2020年全球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2.1.1 电子支付方式席卷全球
2.1.2 全球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2.1.3 全球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4 国外电子支付行业的立法监管情况
2.1.5 美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2.1.6 欧洲搭建跨国界在线支付系统
2.2 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2.2.1 中国电子支付的发展进程
2.2.2 电子支付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
2.2.3 中国电子支付行业呈高速发展态势
2.2.4 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2.5 央行发放许可证规范电子支付行业发展
2.3 2016-2020年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
2.3.1 线下电子支付行业加速发展
2.3.2 电子支付行业进入自律时代
2.3.3 电子支付行业发展分析
2.3.4 电子支付行业发展态势
2.3.5 电子支付行业发展动态
2.4 中国电子支付模式的比较
2.4.1 在线转帐及合并帐单支付模式
2.4.2 电子现金及电子支票支付模式
2.4.3 第三方平台结算支付模式
2.4.4 信用卡在线支付SSL及SET模式
2.5 2016-2020年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存在的问题
2.5.1 中国电子支付业务的不足之处
2.5.2 电子支付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2.5.3 中国电子支付存在的缺陷
2.5.4 立法缺失导致电子支付行业乱象迭起
2.6 2016-2020年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策略
2.6.1 推动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的建议
2.6.2 中国电子支付模式需本地化
2.6.3 电子支付安全的解决方案
2.6.4 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创新战略剖析
2.6.5 未来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2016-2020年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分析
3.1 第三方电子支付相关概述
3.1.1 第三方电子支付定义及优势
3.1.2 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发展阶段
3.1.3 第三方电子支付存在的价值
3.2 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发展概况
3.2.1 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迅速扩容
3.2.2 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3.2.3 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初现雏形
3.2.4 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三种转型模式
3.2.5 国家进一步规范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3.3 2016-2020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分析
3.3.1 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现状
3.3.2 第三方电子支付交易规模
3.3.3 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分析
3.4 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发展概况
3.4.1 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基本格局
3.4.2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运作模式
3.4.3 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的价值链探究
3.4.4 第三方电子支付厂商赢利模式趋于成熟
3.5 第三方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3.5.1 第三方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
3.5.2 第三方电子支付面临的压力
3.5.3 第三方电子支付面临的风险
3.5.4 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市场策略
第四章 2016-2020年网上支付市场分析
4.1 网上支付的相关概述
4.1.1 网上支付发展历史
4.1.2 网上支付需满足的需求
4.1.3 实现网上支付的必要条件
4.1.4 网上支付系统典型流程
4.2 2016-2020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综述
4.2.1 支付体系加速完善
4.2.2 网上支付市场现状
4.2.3 网上支付交易规模
4.2.4 网上支付市场分析
4.2.5 网上支付行业态势
4.2.6 网上支付问题及建议
4.3 2016-202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网上支付分析
4.3.1 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回顾
4.3.2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用户分析
4.3.3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现状分析
4.3.4 电子支付迅猛发展促进网络购物环境改善
4.4 中国航空客票市场网上支付分析
4.4.1 电子客票网上支付颠覆机票代理模式
4.4.2 电子客票迅速渗透航空领域
4.4.3 中国航空领域网上支付交易规模
4.4.4 电子客票网上支付存在的隐患
4.4.5 网上支付漏洞成电子机票普及障碍
4.5 2016-2020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分析
4.5.1 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
4.5.2 网上银行市场发展状况
4.5.3 网上银行市场发展规模
4.5.4 网上银行市场发展态势
4.5.5 中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4.5.6 中国网络银行的六大发展趋向
第五章 2016-2020年移动支付市场分析
5.1 移动支付相关概述
5.1.1 移动支付定义及分类
5.1.2 移动支付的方式
5.1.3 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
5.1.4 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
5.2 2016-2020年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5.2.1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5.2.2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5.2.3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5.2.4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竞争格局透析
5.2.5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初步成型
5.3 移动支付模式概述
5.3.1 移动支付价值链模式
5.3.2 移动支付的基本商业模式
5.3.3 国外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应用案例
5.3.4 国内企业成功商业模式的选择
5.4 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
5.4.1 移动支付平台应用背景
5.4.2 移动支付平台系统分析
5.4.3 移动支付平台的安全机制
5.5 移动支付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5.5.1 影响移动支付业务的因素
5.5.2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5.5.3 发展移动支付的主要措施
5.5.4 移动支付运营方法及策略
第六章 2016-2020年电话支付市场分析
6.1 电话支付相关概述
6.1.1 电话支付的定义
6.1.2 电话支付主要商业模式
6.1.3 电话支付的SWOT分析
6.1.4 中国主要电话支付企业介绍
6.2 2016-2020年电话支付的发展分析
6.2.1 电话支付行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6.2.2 电话支付成为电子机票首选支付方式
6.2.3 电话支付成为电信运营商新的增长点
6.2.4 电话支付突出重围领跑小额支付市场
6.3 2016-2020年电话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6.3.1 电话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
6.3.2 电话支付存在的不利因素
6.3.3 电话支付面临的发展瓶颈
6.3.4 电话支付的发展策略
第七章 2016-2020年电子支付重点企业分析
7.1 支付宝ALIPAY
7.1.1 企业介绍
7.1.2 支付宝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晋升全球第一
7.1.3 支付宝与银行信息互换机制建立
7.1.4 支付宝为用户简化流程推出快捷登陆平台
7.1.5 支付宝率先公布收购计划揭开行业整合大幕
7.2 腾讯财付通TENPAY
7.2.1 企业介绍
7.2.2 腾讯财付通领航机票电子商务领域
7.2.3 财付通圈地网游业开创新支付模式
7.2.4 财付通推出开放平台的利弊分析
7.2.5 财付通开放平台战略推广至手机支付领域
7.3 上海环迅IPS
7.3.1 企业介绍
7.3.2 环迅助力中国机旅业网上支付业务发展
7.3.3 环迅支付联合上海银行深耕网银市场
7.3.4 环迅在网游付费市场的操作手段
7.3.5 环迅支付公共事业缴费业务向全国拓展
7.4 网银在线
7.4.1 企业介绍
7.4.2 网银在线在安全方面的保障
7.4.3 网银在线携手睿得营造国内电子支付安全环境
7.4.4 网银在线联合南航及鲜花网协作发展
7.4.5 网银在线区域扩张落子天津
7.5 易宝支付YEEPAY
7.5.1 企业介绍
7.5.2 易宝支付的优势
7.5.3 易宝支付成功的关键秘诀透析
7.5.4 易宝重磅推出e卡通发力快递支付市场
7.5.5 易宝支付深耕行政教育网上缴费市场
7.6 快钱99BILL
7.6.1 企业介绍
7.6.2 快钱支付靠模式取胜
7.6.3 快钱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7.6.4 快钱重磅推出开放性支付平台
7.6.5 快钱电子支付业务实现教育产业全面覆盖
第八章 电子支付投资分析
8.1 中国电子支付投资潜力
8.1.1 中国电子支付的投资机会
8.1.2 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PE/VC投资状况
8.1.3 移动支付行业投资潜力巨大
8.1.4 手机支付领域的投资机会探讨
8.2 电子支付的主要风险
8.2.1 电子支付的基本风险
8.2.2 电子支付的操作风险
8.2.3 电子支付的法律风险
8.2.4 电子支付的其它风险
8.3 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
8.3.1 电子支付风险管理步骤
8.3.2 防范电子支付风险的技术措施
8.3.3 加强电子支付立法建设
8.3.4 加强电子支付的监管
第九章 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9.1 电子支付的发展前景分析
9.1.1 全球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9.1.2 2020-2026年我国电子支付市场规模预测
9.1.3 中国电子支付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9.1.4 电子支付产业发展应努力突破的方向
9.2 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发展预测
9.2.1 未来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9.2.2 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呈同质化趋势
9.2.3 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9.2.4 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的战略机会
9.3 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9.3.1 移动支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9.3.2 移动支付新兴应用领域前景无限
9.3.3 移动支付将成为小额支付的主要趋势
拔打普华有策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01089218002,24小时值班热线杜经理:13911702652(微信同号),张老师:18610339331
点击“在线订购”进行报告订购,我们的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发送邮件到puhua_policy@126.com;或13911702652@139.com,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您可直接下载“订购协议”,或电话、微信致电我公司工作人员,由我公司工作人员以邮件或微信给您“订购协议”;扫描件或快递原件盖章版
户名: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复兴路支行
账号:1121 0301 0400 11817
任何客户订购普华有策产品,公司都将出具全额的正规增值税发票。发票我们将以快递形式及时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