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发展历程及态势分析(附报告目录)
发布日期:2021-07-09 12:00:50

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发展历程及态势分析(附报告目录)

1、行业发展历程

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发展历程如下所示:

(1)技术推动下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探索,公共卫生信息化初见雏形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金桥”“金卡”“金关”工程,医疗卫生信息化开始起步,1997 年 12 月,我国通过了《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九五”规划及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并要求加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加强监督与检查;2003 年“非典”过后,国家重点加强了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建设,区域级卫生信息化出现;同年 3 月,印发《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 年》。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医疗信息化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2)新医改背景下,公共卫生信息化快速推进

2009 年,新医改提出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等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2013年 3 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以后,卫生信息化实施加快,部分地区通过区域平台,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跨区域业务协同,全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全面建成。

(3)新时代卫生健康背景下,公共卫生信息化全面发展

2013 年 12 月,我国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疾病防控、综合监督、卫生应急决策信息系统等,2014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国家卫生计生资源整合顶层设计规划——“46312 工程”,完成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

2016 年,我国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7 年 1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2020 年 12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发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对行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特别是 2020 年度新冠肺炎的发生,使各级部门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推动行业全面发展。

2、行业现状

2-210F91201114a.png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整理

(1)公共卫生及信息化建设,与“健康中国”和“信息化建设”国家战略一脉相承

近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实现保障,由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改善,将健康需求在前端进行满足,公共卫生行业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卫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2)公共卫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而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的有力支撑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需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2020 年我国提出:“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同时,提出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首位。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国家成熟发达的公共卫生事业则是人民健康的必要保障。公共卫生工作,尤其是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新医改的不断深化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制度、资金等各个方面予以重视,保障本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也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3)公共卫生体系“多环节、多节点、多参与主体”,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必经之路

公共卫生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的,集疾病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工作系统,具有“多环节、多节点、多参与主体”的特点。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等众多子体系。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

一个强大、有效、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各部门高度协同综合管理,在此背景下,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事件网格化管理应用的信息技术研发尤为重要。

(4)公共卫生体系政策力度加码,公共卫生信息化将成为政府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短板一直是制约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要想让公共卫生发挥真正作用,信息化建设必须跟上脚步。

2016 年 7 月,我国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提出: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探索医疗联合体等新型服务模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多元服务需求,推动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

2020 年 12 月,我国发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为全面规范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针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短板和不足,开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信息技术与公共卫生融合应用,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各司局公共卫生的工作职能,在梳理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5)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对公共卫生信息化提出“平战结合”“医防融合”等更高的要求

《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要求,要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效支撑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的管理与决策,一方面满足“平时”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信息需求;一方面满足“战时”对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的有效支撑,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化“平战结合”能力。

同时,促进“医防融合”,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

在此背景下,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融合,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3、行业发展态势及及前景

(1)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升级,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增加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增多,尤其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更是得到广泛使用和升级。预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大量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在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内得到快速落地普及,实现更多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覆盖。

以免疫规划领域为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时分析汇集的各类业务数据,为疫苗采购、效期管理、接种安全、服务能力提供了科学的辅助决策依据;借助物联网、RFID、GPS 等技术,可以依托智能设备,实时采集冷库、冰箱、冷藏车的温度数据和定位信息,实现 24 小时无人值守和疫苗温度的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和主动预警,提升疫苗冷链信息化保障能力。

(2)下游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促进医防融合实现互联互通

2020 年,我国发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指出要“促进医防融合,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

未来,行业内企业将加快信息融合产品的布局,在促进信息融合、打破信息壁垒、推动数据应用及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为医防融合提供技术和信息化保障。

(3)突发疫情对于行业的驱动

提出“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等更高要求《规范》指出,要“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化‘平战结合’能力。一方面满足‘平时’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信息需求;一方面满足‘战时’对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的有效支撑”。

受此次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公共卫生信息化行业在未来将加快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信息化支持保障作用,完善信息化支持保障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建立信息化模式下的“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健全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智能化条件下的“常态化”预备预警体系,全力推动应急保障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跨越式发展。

(4)信息化的需求不断加大,疫情防控造就行业发展新契机

随着中国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新型信息技术在促进卫生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具备优势,可满足公众对健康的要求。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区域发展仍不均衡,众多地区基层卫生工作薄弱,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仍旧是当今及今后的工作热点。为了实现各级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不断加大。

(5)智能化技术逐渐成熟应用,技术升级提供行业发展新条件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公共卫生系统可实现数据快速采集、存储、检测、分析,并可将结果共享至其他部门。

在未来,随着各项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有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融合,使得信息化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助力行业探索创新、发展新兴模式。

4、行业面临的挑战

(1)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并且成本上升

人才是信息化的核心驱动力,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跨学科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兼具计算机与公共卫生的知识背景。目前,各公共卫生信息化软件公司主要通过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试图通过加强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培养出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公共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行业内企业面临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难题。由于复合型人才稀缺,其薪酬需要更多的涨幅空间,导致企业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增加公司的资金压力,制约着公共卫生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2)技术迭代较快

信息化行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领域的“黑科技”不断出现。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各个领域之间技术互相渗透。

行业内软件产品研发需要拥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不断推陈出新。行业从业人员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