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2021年正面银浆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分析(附报告目录)
发布日期:2021-06-30 15:18:13

2021年正面银浆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分析(附报告目录)

1、正面银浆行业发展概况

正面银浆则是太阳能电池中重要的电极材料,位于产业链的上游。太阳能电池是典型的二端器件,由硅片、钝化膜和金属电极组成,其中:光伏银浆是制备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将光伏银浆分别印刷在硅片的两面,烘干后经过烧结,形成太阳能电池的两端电极。

根据位置及功能的不同,光伏银浆可分为正面银浆和背面银浆。正面银浆主要起到汇集、导出光生载流子的作用,常用在 P 型电池的受光面以及 N 型电池的双面;背面银浆主要起到粘连作用,对导电性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常用在 P型电池的背光面。相对于背面银浆,正面银浆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效用,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更高。正面银浆主要由高纯度的银粉、玻璃粉、有机原料等成分组成,其组成物质的化学价态、品质、含量、形状、微纳米结构等参数均可能对银浆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正面银浆的研发和制备对组成物质的要求十分严格。

正面银浆主要用于制备晶硅太阳能电池上的金属电极,太阳能电池的市场规模决定了正面银浆的需求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0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约 163.40GW,同比增长 16.60%;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 134.80GW,同比增长 22.20%,占全球总产量 82.50%

随着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正面银浆市场的需求逐步扩大。数据显示,2016 年至 2020 年,全球及我国光伏银浆总消耗量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2020 年度,全球银浆总耗量达 2,990 吨(其中:正面银浆耗量 2,137 吨、背面银浆耗量 853 吨),我国光伏银浆总耗量达到 2,467 吨(其中:正面银浆耗量 1,763 吨、背面银浆耗量 704 吨),较 2016 年增长了 55.65%,占全球需求总量的比例达到 82.51%

2、进口替代加速,市场潜力较大

在光伏行业发展早期,我国正面银浆市场呈现“两头在外”的情形,暨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均在境外,又因正面银浆技术壁垒较高,境内极少有厂商涉足该领域,境外厂商垄断情况严重。

随着我国光伏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产能逐步向中国转移,我国正面银浆需求量激增,仅靠境外正银厂商已无法满足我国正银的需求量,境外厂商又因地域限制等原因,很难第一时间满足境内客户的技术要求及对成本持续下降的需求,导致客户利润被压缩。在此背景下,2013 年前后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正银制造商,渐渐开始挑战境外厂商在正银领域的垄断地位。

近年来国产正面银浆的技术含量、产品性能及稳定性持续提升,叠加国产浆料企业与本土电池企业的紧密合作,国产正面银浆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进口替代步伐提速,国产正面银浆市场占有率由 2015 年度的 5%左右上升至 2020 年度的 50%左右,预计 2021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55%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正面银浆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2015-2020年国产正银市场占比走势变化

2-210630151S2553.png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正面银浆是提升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关键材料之一,属于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较高,行业集中度较高。杜邦、贺利氏、三星 SDI 及硕禾等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领先、产业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凭借先发优势抢占了全球正面银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居于全球正面银浆市场的领导地位,属于正面银浆传统强势企业,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

国内正面银浆起步较晚,且正面银浆技术壁垒较高,在 2011 年以前,国内正银技术一直未有突破。受惠于近年来太阳能发电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全球光伏产业增长点已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转移,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及累计装机量连续居于世界首位,正面银浆市场需求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大量企业纷纷投入。市场需求的增长加速了正面银浆国产化的发展进程,再加上正面银浆的配方技术突破及成本优势,国产正银产品重要性与日俱增,涌现出以帝科股份、苏州晶银、匡宇科技为代表的国产正面银浆生产企业,并逐步打破了由杜邦、贺利氏、三星 SDI 和硕禾四大浆料厂商占据的太阳能正银浆料市场。2019年国产正面银浆已能满足 47%的市场需求。随着国产正面银浆生产企业技术的突破,其产品占有率逐步提升,市场化程度随之加强,竞争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