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手术系统的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巨大(附报告目录)
1、椎体成形手术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均为较为成熟的无神经症状OVCF(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手术方式,两者具有同样的治疗适应症,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骨髓瘤等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以OVCF应用最为广泛。
由于全球的老年化问题日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也逐渐增多,从而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群也在不断增大。
未来,随着生产厂商外科手术培训的不断推广,加上空白市场的开拓,以及众多国家实施有利的保险偿付方案将使得该手术市场规模不断增加。这将更有效地提高外科医生和患者对该手术治疗方式的了解,也将更有效的激发未来手术量,从全球范围来看,椎体成形手术系统的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巨大。
2、椎体成形手术系统行业销售收入分析
由于骨折手术通常采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进行,对肌肉、韧带的损伤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因此近年来行业在向微创术式发展,微创术式在脊柱领域的应用较多,包括脊柱内固定微创手术、椎体成形微创手术等。
椎体成形手术在全球已应用数十年,技术成熟,在我国处于快速成长期。2015-2019年,我国椎体成形手术系统的市场销售收入为14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为19.2%,行业发展良好,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椎体成形手术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2015-2019年椎体成形手术系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分析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3、行业进入壁垒
椎体成形手术系统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行业格局,行业进入的壁垒比前期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业准入壁垒
本行业产品均属于二类或者三类医疗器械,国家药监部门实行严格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对新设立的企业需要省级药监部门的审核并批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除此之外,必须获得《产品注册证》后才能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二类或者三类医疗器械相对于一类医疗器械,在产品试制、注册检测、标准建立、注册检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注册申报等各个环节都有更加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定。
一般来说,新进企业拟生产和销售椎体成形微创介入器械产品,从企业申请设立审批到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并顺利完成注册并投放市场,需要2-3年的时间,大大增加了新进企业的难度。
(2)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壁垒
本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本行业产品是综合了医学、生物力学、医用材料学、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的高新产品。产品专有技术积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形成。
同时本行业对生产环境,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生产和加工工艺将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
(3)人才壁垒
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壁垒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而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具有高水平、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熟的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往往需要医学、医用高分子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力学、机械制造学等多学科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协同工作。而一个成熟产品从设计到到检测再到临床通过并获得注册,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以此来看,高端核心技术人才往往需要2-3个成熟产品的研发经验。医疗器械行业本身在我国就起步较晚,而高校研究机构中更是缺乏这样的科研条件,所以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在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培养,这构成了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