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车行业利润水平及主要进入障碍分析(附报告目录)
1、行业概况
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制、七十年代才推出商业化样机,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渐引入国外技术及其产品,开始在路灯、园林、电力等行业推广使用。近年来,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在基础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产品技术水平、品质和制造工艺装备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国内企业(海伦哲)开发的智能化高空作业车产品已经投入市场,产品的最大作业高度已达到了 35 米,但我国高空作业车产品整体技术质量与欧美尚有明显差距。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高空作业车行业研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2、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原因及技术水平
高空作业车行业产品具有产品差异化需求突出、技术密集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附加值高等特征,因此,具有高效研发设计能力的制造企业定价能力较强。由于在研发设计、产品质量、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出现打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状况较少,市场环境相对规范,因而行业毛利率一直相对较高,平均毛利率在20%以上。
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近年来在研发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产品品种结构不断丰富和优化,产品作业高度不断提升。但由于高空作业车产品是集光机电液等学科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我国高空作业车的产品开发起步较晚,目前在整体技术实力上与国外先进同业尚有明显差距。
3、行业痛点
(1)行业基础薄弱,技术投入不足
高空作业车行业的国内企业普遍发展历史较短,企业实力薄弱,投入的研发经费不足,在基础研发、智能化控制、安全措施及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大部分企业缺乏持续创新开发和自主研发能力,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2)行业应用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
高空作业车属于高技术含量、个性化定制产品,产品(尤其是大高度、绝缘型产品)单台价格较高,一次性购置投入及后续更换、维修费用较大。虽然产品在路灯、园林、电力等行业的应用正趋于成熟,但国内高空作业车产品的应用整体仍处于初期阶段,石化、通信、物业、应急保障等行业领域大规模应用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4、行业主要进入障碍分析
高空作业行业主要进入壁垒分析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1)市场准入壁垒
A、企业准入壁垒
B、产品准入壁垒
专用汽车企业在获得生产准入许可后,还需以具体类型专用车的国家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试验规范等为依据进行生产,产品必须经过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的试验检测,其试验检测报告作为申报产品公告、CCC 认证及环保认证的基础文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只有在取得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且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性 CCC 认证及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环保认证后,产品才被允许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2)技术壁垒
高空作业车属于集机械、汽车、液压控制、自动化、计算机和通讯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产品,产品和技术的设计开发涉及总体设计技术、光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机构运动学和结构强度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以及总调技术等,其中智能化高空作业车还涉及智能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模块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以及这些学科的交叉集成技术,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专用汽车产品类别之一。同时行业客户对产品的安全性、操控性及智能化控制有很高的要求,不同行业客户需求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因此生产企业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还需要多专业技术人才协同开发。这使得一些开发能力弱及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3)市场壁垒
作为替代传统攀爬登高等载人作业的高空作业类技术装备,高空作业车产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用户在进行车辆招标的过程中,除要求企业提供其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资金实力、质量控制能力等证明外,还要求企业提供产品安全使用、作业的历史业绩,作为对供应商的考核。同时电力、市政等行业普遍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和专用专修制度,高空作业车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对供应商的后续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依赖度高,因而用户一旦确定供应商,一般不会轻易改变或难以改变。这些都对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壁垒。
(4)小规模生产壁垒
由于高空作业车具有产品品种多、差异化需求明显、个性化要求高、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通常量身定制,单一品种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不适合大企业将其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和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