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需求影响因素及蕴藏的商机分析(附报告目录)
1、国际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洋电机、赛默飞世尔科技等公司对复叠制冷系统进行研制、优化,实现医用低温保存箱产业化并投放市场。随后其他厂商相继采用类似技术,推动全球医用低温存储设备市场不断发展。截至2019年,全球医用低温存储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8.4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6%。
随着下游细分市场应用的推动,2019年全球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市场规模约4.7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细分应用领域分析与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0年全球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中国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超低温制冷存储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从传统的医药、生物、科研领域,不断拓展到很多新的应用领域,如航天航空领域、工矿企业、电子行业、金属材料处理,安全行业等。目前我国超低温制冷存储需求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几点:
(1)生物样本库方面来看,随着国内外政府、高校主导的研究机构对于生物样本的标准化、高质量以及临床资料齐全的高要求,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样本库比如中华骨髓库、国家基因库被建立。随着建立的样本库所储存的样本数量的增长温存储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未来医院、医药研发服务企业、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也将对低温存储设备产生较多的需求。
(2)超低温低温存储设备是生物医疗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我国医疗器械可分为临床检验器械等22个大类,其中临床检验器械包括16个小类,生物医疗低温储存设备属于其中的“检验及其他辅助设备”。主要涵盖医用冷藏箱、血液冷藏箱、医用低温保存箱等设备,目前在下游应用领域被广泛使用,最终用户涵盖医院、生物制药公司、高校等科研机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应用场景:生物样本库、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通过多种制冷剂的精确混合配比,确保生物样本的长期可靠的低温保存。
(3)医疗器械行业处于黄金发展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支出也逐年提高,其中占比较高的医疗器械支出水平逐年增加。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约5250亿元人民币,从需求端可以看出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将不断得到释放,从供给端来看,创新医疗器械的优先审评等产业支持政策,也将优化市场供给。综合来看,需求的增加,供给端的优化以及政府产业支持政策将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行业市场蕴藏的商机分析
医用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发展机遇:
(1)行业规范化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也进一步规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议通过《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奠定了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管理的基本格局,并制定《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进行规范。2017年通过制定和修改《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等法规对医疗器械各个环节进行更加具体的监管规定,我国逐渐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完整的监管制度将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健康合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2)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
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类产业政策鼓励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2020年、2025年、2030年,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分别达50%、70%和95%。《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也都对医疗器械国产化提出了支持性意见。随着各类政策的不断推出,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将不断推进,国产医疗器械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3)临床治疗及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生物样本库及低温存储行业的发展生物样本库对于临床治疗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支持创新药研发以及推广精准医疗方式的背景下,生物样本库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主导型、医疗机构主导型以及药物研发企业主导型的生物样本库是增长的主力方向,而第三方检测中心和体检中心的生物样本库建设随着行业的渗透率提高和覆盖人群增多也崭露头角。生物样本库及其存储样本数量的持续增长,将推动超低温制冷存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4)物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予行业发展新动能
工信部等部委鼓励物联网发展,支持物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应用模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物联网白皮书》,2015年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的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而截至2018年中期总体产业规模已达1.2万亿。随着国家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下游商业模式的完善以及物联网软硬件成本的下降,未来物联网与医疗器械制造将进一步融合,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