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市场仍处在孵化期,未来市场空间巨大(附报告目录)
1、农业生产和流通监管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实现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将食品安全问题又再一次被摆放在大众的面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底线。农业是食品的源头,“健康中国2030”规划强调,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农业信息化行业专项调研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农业生产和流通监管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实现。自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聚焦农业,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以来,原农业部先后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到2020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都将从中受益。
2、我国农民整体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化的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较低
我国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数据通讯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但由于我国农民整体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化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化人才匮乏,导致目前农业信息化还停留在表面,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无法给农业生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农业信息化市场仍处在孵化期。
3、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现代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需要依靠农业的信息化实现。农业的信息化主要涵盖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政务信息化等方面。着力于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供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并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智能检测和应急管理。
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食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信息化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符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在重点任务描述中强调“要建立完善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实现从种植到流通全过程的追踪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