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市场竞争格局与行业发展有利驱动因素(附报告目录)
1、环境监测市场概况
环境监测是为了判断环境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环境控制是否达到效果而对污染物进行的定期测定。目前,以污染源监测、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
环境监测系统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环境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和环境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环境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系统和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分别对污染源排放口废气和环境空气中的污染因子如SO2、NOx 等进行在线监测,为实现自动化、全天候监测提供有效支撑手段。环境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污染源(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和水质量监测系统,分别安装在废水污染源排放口和广域的水环境,可实时、连续监测水体中污染因子如 COD、氨氮等浓度和变化趋势,实现对废水污染物排放和水体质量的自动化、全天候的在线监测。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国内仪器企业凭借地域优势及强大的销售服务体系,在环境监测设备市场,所占份额正在逐年提升,同时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产化水平逐步提高,国内企业正逐渐向产业链前端延伸。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除分析仪器及系统集成需求外,与环境监测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化、专业第三方环境服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的主要分析仪器生产厂商均大力拓展第三方环境服务,通过收购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致力于成为涵盖分析仪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多方面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当前已从传统的技术层面全面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目前的环境监测行业,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以及对环保投入的持续增加,环境监测系统市场需求将趋于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2、竞争格局
环境在线监控行业在国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还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国家相关的资质管理严格,具备较强实力的从业企业较少。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及产业政策的支持,环境监测行业一方面吸引了众多小体量技术型公司纷纷进入市场,推动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应用;另一方面,IT公司、治理公司甚至房地产公司等其它行业公司,跨界进入环境监测领域,市场呈现竞争加剧态势。
目前环境监控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生产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设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该类企业以设备销售带动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业务,业务面向全国客户,市场占比程度较高,如聚光科技、先河环保等企业;二是专业从事环境监控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的企业,其业务区域化特征明显,主要采购先进的监测设备,结合自身的技术创新,服务经验丰富,同时由于业务区域集中,使其运维成本低,客户响应度高,如长天思源;三是小型系统集成商,该类企业进入行业时间段、资质不完备、产品线不完整、技术创新及经验不足,市场主要定位在小规模的监测业务。
目前行业的竞争处于有序竞争阶段,行业的总体利润率相对较高。个别地方的竞争较为激烈,最终用户会选择与品牌、技术、服务、质量、价格等综合特征较有优势的企业进行合作,行政主管部门起到行业协调的作用。
从行业的产业链来看,可以分为前端的分析仪器及配件制造和后端的成套系统集成两个环节。从行业的市场参与主体来看,国外知名分析仪器厂商在国内大多以标准化分析仪器和配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业务为主,系统集成业务为辅,主要厂商包括西门子、ABB、日本横河、仕富梅(SERVOMEX)、日本岛津、美国赛默飞世尔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约有几百家企业从事废气、废水、环境空气、地表水等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集成和运营服务工作,部分企业同时也从事分析仪器制造业务。
3、行业的利润水平变动趋势
由于环境监测系统属于高科技产品,近年来行业一直维持了较高的利润率水平。预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利润率水平会有所下降,但中高端仪器仪表行业属于技术经验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高,因此预计未来行业仍然可维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
4、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由于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生产工艺过程分析或连续在线监测,客户更为关心整个系统层面的应用。系统产品使用是否便捷、运行是否可靠稳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系统应用技术的开发也日益得到重视。总体而言国内的系统应用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分析仪器系统应用技术也将向智能化、微型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将以客户的实际应用需要为技术导向,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5、行业发展有利驱动因素
(1)下游需求推动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服务业的大力推动,环境在线监控行业仪器设备研发、系统应用研发、服务模式重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30 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提升了地方经济,也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企业偷排漏排问题突出,公众对环保管理诉求日益提升,环境监管要求日益提高。环境在线监控系统是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种污染源的监测可以全面监控管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污染源总量控制、制止环境违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控制环境污染、扼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我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实现环境监测的现代化、特别是实现对众多污染源在线监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为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明确的基础。
(2)产业政策支持
自《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大气监测这几年的工作重点一直是“细化”,根据不同地区情况,从国家层面划分重点区域和重点监测因子,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颗粒物组分网、光化学组分网等。
《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指出,涉及VOCs污染控制方面的标准规范制订工作持续推进,VOCs相关政策标准管理体系逐渐完善,VOCs的减排与控制行业将延续精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2020年将继续以重点行业为主要着力点,继续实施重点行业VOCs治理和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工作,逐步提升污染源监管及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削减VOCs排放总量。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性要求与限值要求并重,采用密闭生产技术,提高废气收集效率,减少无组织逸散,将成为化工、涂装、印刷、制药等VOCs排放重点行业的治理工作重点;末端治理方面,国家将发布包装印刷、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VOCs治理工作将继续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要加大监测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动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同时,《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推动环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
《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在2025年底前建成天地一体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鼓励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检测业务中的应用,增设颗粒物组分、VOCs、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和地下水风险地块等监测点位,推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监测体系。同时,要求分级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与财政保障清单,力争将所需经费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希望各地拓宽环境监测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生态补偿、污染防治等专项经费支持。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成“十四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其中,空气站点从1436个增加至近1800个,填平补齐城市站点;地表水断面从1940个增加至近3700个,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海洋监测点位整合优化到1400个,实现近岸与近海统筹。这将释放新的增量市场。
6、行业风险特征
(1)人才流失的风险
环境在线监控行业涉及环境监测、自动化、计算机、网络、软件、污染治理等复杂的技术领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交叉学科,整个行业的人才储备较少,人才需求量大,用人成本偏高。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培养周期长,难度大,面临流失的风险。
(2)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环境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国家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目前国家确定了在线监控系统的数据将作为环境保护部门排污费征收、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这些政策措施,使相关企业加强了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的重视,促进企业对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及运维服务的采购。此外,目前政府对于企业在线监测系统运维承担了较大比例的补贴。同时,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相关产品多为
政府采购,相关政府采购预算金额的波动将直接影响相关产品的发展。
如果上述的监管措施变化,或政府补贴力度下降,可能使企业采购意愿降低,或企业承担成本增加,继而对企业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3)技术更新风险
行业内技术热点的改变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改变带来的影响;二是行业内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方向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企业须能准确预判业内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技术研发的方向,并针对客户需要及时推出产品。如企业不能准确把握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则无法及时掌握新技术、调整研发方向并将产品及时推向市场,将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